上周又有人问我:“媛字还能起名吗?” 问这话的是位准妈妈,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拉了半天,最后叹了口气:“算了,怕孩子上学被笑话。” 我看着她把 “媛” 从名单上划掉,钢笔尖在纸上蹭出一道毛边,像这个字突然长出的刺。
一
《诗经》里的 “媛” 字可不是这样的。“邦之媛兮”,说的是倾国倾城的美人。汉代王逸注《楚辞》,说 “媛,美女也”。我翻过民国时期的名册,那些叫 “淑媛”“静媛” 的女子,名字里都带着一股子端方气。就连二十年前,“名媛” 还是个正经词 —— 直到它被塞进小红书九宫格,和下午茶、名牌包一起成了流水线上的摆拍道具。
问题来了。2021 年 9 月,“佛媛” 突然上了热搜。那些穿着素衣抄经的姑娘,腕上却戴着卡地亚镯子。后来冒出 “病媛”,脸色苍白躺在病床,指甲油倒是涂得鲜亮。网友造词的速度比野草疯长还快,不到半年,“媛” 字后缀已经能接上十几个动词。有家长在起名咨询时问我:“现在一打‘媛’字,输入法都自动联想起‘作秀’了,这还怎么用?”
二
上海某小学老师和我讲过个事。班上有女孩叫 “诗媛”,开学第一天就被男生喊 “假名媛”。孩子回家哭,家长连夜找我商量改名。其实从姓名学看,“媛” 字阳平声调,搭 “诗” 字阴平,读起来明明像风吹檐铃。但心理学有个 “语义饱和” 现象 —— 当某个词被反复注入负面含义,人们看见字形都会产生条件反射。就像现在你看到 “媛” 字,脑子里是不是已经闪过白瓷杯配菩提串的画面?
有个案例更荒诞。去年有位李女士,非要把女儿证件上的 “媛” 改成 “瑗”。她说玉字旁显贵气,却不知道 “瑗” 在《说文》里指的是大孔玉璧 —— 戴手上都能当手铐使。我劝她:“您这是跟字较劲还是跟人较劲?” 她愣了半天,最后憋出一句:“现在的人心,比玉难琢磨。”
三
我整理过被污名化汉字列表。“娘” 字算一个,“小姐” 算一个,现在轮到 “媛”。这些字有个共同点:都指向女性,都曾被捧上神坛,最后摔下来时都带着胭脂味的尘灰。有回在杭州灵隐寺,真看见个穿麻布衣的姑娘在银杏树下焚香。她腕间确实有串小叶紫檀,但抄经的纸上墨迹力透纸背。我站在她身后看完全程,心想如果这也算 “佛媛”,那王维是不是该叫 “诗媛”?
起名这行干久了,会发现人在名字前的焦虑特别真实。北京有个客户给女儿起名 “知媛”,取 “知书达理” 之意。注册出生证那天突然反悔,说刷到抖音有人嘲讽 “媛字辈”。最后用了同音字 “元”,数学课本里那个冷冰冰的单位。说实话,这事儿挺荒诞的。我们一边说重视传统文化,一边因为热搜就把《诗经》用了几千年的字拉黑。
四
学生时代有个同学叫 “楚媛”。她总被喊 “楚门的世界”,后来干脆自己写了个 “圆” 字贴课桌上。去年同学会再见,她递来的名片印着 “Chu Yuan”—— 拼音比汉字更安全似的。酒过三巡,她说现在做非遗推广,经常要解释自己名字里的 “媛” 是 “女” 加 “爱”,不是流量密码。
后来我才明白,一个字的命运,终究是人在作祟。那些真正叫 “媛” 的姑娘,有人在国际论坛做同声传译,有人在实验室培养抗癌细胞。倒是天天批判 “媛” 的人,可能连《诗经》都没翻过。
写到这里,莫名有点悲哀。当我们在拒绝一个汉字时,究竟在害怕什么?是怕孩子被嘲笑,还是怕自己不够清醒到能对抗流行语的洪流?电脑右下角弹出新闻推送:“某网红因‘幼儿媛’行为遭批评”—— 你看,造词运动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