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的暗礁

名字里的暗礁

上周帮老同事的女儿改名,翻字典时手指突然在 “胜” 字上顿住了。这个字嘛,表面看真是个好字眼 —— 胜利、胜景、名胜古迹,可当我试着念出 “李胜男” 三个字时,舌头突然打了个结。2018 年查皖南地方志那次,我就该意识到问题的。
“月” 字旁配 “生”,这个结构本身就透着古怪。《说文解字》里说 “胜,犬膏臭也”,本义竟是腐油的味道!更瘆人的是《礼记・玉藻》的记载:”年不顺成… 士不… 佩玉,不食珍,不服胜。” 郑玄注得直白:”胜谓丧车也。” 呃… 这个问题要分两面看,汉代人早把 “胜” 和丧葬器具画了等号。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在宁波帮人做田野调查时,有位老太太听见我笔记本上记的 “王胜” 案例,立刻把茶杯推远三寸:”阿拉这里 ‘ 胜” 丧 ‘ 同音的呀。” 她皱纹里的忌讳,和我表侄在深圳的遭遇微妙重合 —— 那孩子叫陈胜,去年面试时,HR 反复确认他是否介意 “剩男” 的谐音。当时会议室空调开得特别低。
说实话,我第一次发现这个规律时后背发凉。明代《命名残卷》里有个案例:嘉靖年间绍兴举人张胜,因考官梦见 “残月照尸” 而屡试不第,后来改名单字一个 “晟”,隔年就中了进士。这故事真假难辨,但清代命理书《星命抉微》说得更绝:”胜字左月为阴魄,右生为阳魂,阴阳相蚀,非吉兆也。” 可怕吗?
现代人栽在这字上,往往因为语义污染。心理学上叫 “概念迁移”—— 我们嘴上说着 “胜者为王”,潜意识却可能联想到 “胜败”” 胜负 “的对抗性。去年某母婴论坛的投票显示,名字含” 胜 “的男孩,在小学阶段被取绰号的概率高出平均值 47%。有个家长留言特别扎心:” 孩子回来说同学叫他 ‘ 剩饭 ‘,我们连夜去了派出所。”
但最吊诡的是苏州园林博物馆那件事。导游介绍 “真胜境” 匾额时,旅行团里五个叫 “胜” 的中年男人同时摸了下后颈。后来我才知道,吴语里 “胜境” 听着像 “丧镜”。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躲避反应,和当代父母疯狂追捧 “梓”” 涵 ” 的现象,本质上都是对语言巫术的屈服。
对了,江浙的朋友可能更懂这个发音问题。说 “不吉利” 可能太重了,更准确说是… 一种微妙的违和感。就像中秋给新生儿取名 “胜月”,本意是纪念团圆,却不知《燕京岁时记》里写着:”八月… 忌见残月,谓主兵戈。” 现在明白为什么古人宁可叫 “桂生” 也不碰 “胜” 字了吧?
当我们执着于 “胜” 的强势时,是否忽略了名字本该有的包容?上个月在山西见到个叫 “胜慈” 的姑娘,她父亲是退伍军人。”孩子出生时我在维和部队,” 他搓着军功章说,”就想告诉她胜利之后最该做什么。” 这大概是我见过的唯一例外。
这就是命名的吊诡。一个被《康熙字典》归入 “未集中” 的字,在二十一世纪依然能掀起隐秘的波澜。有回在旧书摊发现本民国姓名学讲义,扉页用红笔涂着:”胜字如刃,慎之。” 墨迹晕开得像血。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