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拒了一个用 “怡” 字起名的委托。说实话,这已经是今年第七个了。每次我皱着眉头说出 “这个字不太建议” 时,总能看见客户脸上那种 “怎么会呢” 的诧异表情 —— 就像五年前那个坚持要给女儿起名 “诗怡” 的年轻妈妈,现在她家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上周突然给我发微信:”老师,能不能给孩子改个名?班里三个 ‘ 怡’,老师都管她叫 ‘ 第三怡 ‘ 了…”
这事儿吧,得从 “怡” 字怎么火起来的说起。早些年翻客户登记簿,十个女孩名里起码六个带 “怡”。家长们总说:”这字多好啊,开心快乐的。” 是,单看字义,”怡然自得”” 心旷神怡 “确实讨喜。但你们猜怎么着?姓名学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越是表面美好的字,越容易藏着坑。就拿” 怡 “来说,拆开看是” 忄 “加” 台 “,心字旁配个高台,看着敞亮是吧?可地支藏干里它属阴土,要是碰上生辰八字里土旺的孩子,那就成了” 泥潭心台 “—— 我经手过最极端的案例,有个” 怡 “字配了” 坤 ” 姓的小姑娘,后来她妈妈哭着说孩子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画圈圈。
说到画圈圈,想起个事儿。去年在杭州讲课,有个幼儿园老师跟我吐槽:”现在点名跟对暗号似的 ——’ 梓怡 ” 到!” 欣怡 ” 到!” 若怡 ”… 诶你怎么又答应?'” 这话听着好笑,细想挺心酸的。我翻过《全唐诗》统计过,”怡” 字出现频率连前五十都排不进,而且多半用在 “暂怡情” 这样的短暂情绪描写上。古人起名讲究 “志远”,现在倒好,满大街的 “怡” 字活像给孩子们批发了同一款心情标签。
更糟心的是方言问题。三年前在潮汕地区,有个客户非要给女儿起 “淑怡”,我劝了三次都没用。结果孩子上学第一天就被同学起了外号 —— 当地方言里 “怡” 和 “遗” 发音几乎一样。这事儿给我刺激特别大,后来每遇到 “怡” 字案例,我都得先查三代籍贯。
当然也有人杠:”那 ‘ 悦’ 字不也满大街吗?” 哎,这就要说到字形气质了。”悦” 是 “兑” 加 “忄”,有交流敞开的意味;”怡” 那个 “台” 字底,总让人觉得是把心搁在了孤零零的高处。而且你们发现没有?用 “怡” 字的孩子,性格往两极走的特别多 —— 不是过分安静就是异常亢奋,就像我师父当年说的:”心台不稳,情绪哪能稳当?”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碰上八字特别合 “怡” 字的(比如缺土又喜阴的),我也会松口。去年有个 “岳怡晨” 的案例就挺成功,”岳” 字压住了 “怡” 的漂浮感,”晨” 的阳火又调和了阴土。但这种搭配万中无一,大多数家长就是单纯跟风。有回我实在没忍住,跟客户说:”您这 ‘ 怡’ 字用得,就像给孩子穿了件爆款校服…”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本旧书,《颜氏家训》里特别强调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现在人起名倒好,全挤在 “怡” 字这条独木桥上。前两天翻手机相册,看到 2013 年给客户手写的起名建议,那时候还会用心搭配 “令姿”” 怀瑾 “这样的名字。现在?满屏的” 怡 ” 字看得我眼睛疼。
要是非要用开心寓意的字,我宁可推荐 “忻” 或者 “惇”。这些字虽然生僻点,但结构稳当,文化底蕴也深。就像我常跟客户说的:名字是孩子穿一辈子的衣服,您总不能老惦记着买网红同款吧?再说了,如果 “怡” 字能收版权费,估计创造这字的人都成首富了…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每次看见新生儿名单上那些雷同的 “怡”,我总想起老家院子里那棵被太多人系许愿带的老槐树 —— 愿望是好的,可树都快被压弯了腰。给孩子起名这事儿,真不能光图个吉利口彩。您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