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蓓” 字之冤:当一朵花蕾被户籍制度掐灭

“蓓” 字之冤:当一朵花蕾被户籍制度掐灭

朋友上个月喜得千金,兴冲冲地跑去派出所登记名字。他选了 “蓓” 字 ——”含苞待放的花蕾”,多美好的寓意。结果户籍民警眼皮都没抬:”这个字不能用。” 朋友当场懵了:”‘ 蓓 ‘ 字招谁惹谁了?”

 

这事让我想起三年前表姐家孩子的取名风波。当时他们想用 “蕊” 字,同样被拒。民警只丢下一句:”系统里打不出来的字都不能用。” 后来我才知道,全国户籍系统有个神秘的 “禁用字库”,而 “蓓” 字赫然在列。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 “蓓” 被禁用时,我也觉得离谱。翻遍《现代汉语词典》,”蓓” 的解释就俩字 ——”花蕾”。唐代诗人皮日休还写过 “桂蓓犹藏素,梅朵已含须” 的佳句。这么个文雅字,怎么就成了洪水猛兽?

 

后来查资料才发现,禁用理由比想象中荒诞。某地户籍科的熟人偷偷告诉我,他们收到过内部文件,说 “蓓” 在某些方言里读 “bèi”,谐音 “背运”。更离谱的是,有领导认为 “蓓” 字形似 “陪”,容易让人联想到 “陪酒女”。这脑回路,绝了。

 

政策制定者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2003 年公安部更新户籍系统时,为了统一管理,列了份《通用规范汉字表》。初衷是好的 —— 避免生僻字、不雅字、歧义字。但执行起来就变味了。像 “刁”、”死” 这类字被禁还能理解,可 “蓓” 字何辜?有次我去派出所办事,亲眼看见个大爷非要给孙子取名 “狗剩”,民警反倒说这符合规定。难道 “蓓” 真比 “狗剩” 更难听?

 

细究起来,这套标准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某地曾驳回 “琀” 字,理由是 “含玉而葬不吉利”,却允许用 “阎” 字;江苏禁过 “媖” 字,因为电脑打不出来,可同样的字在浙江就能用。更讽刺的是,现在新生儿取名 “梓轩”” 若曦 ” 烂大街,系统倒是照单全收。

 

我个人觉得 “蓓” 禁得有点冤。宋代杨万里写 “蓓蕾枝头春意长”,清代纳兰性德吟 “兰蓓初绽小桃枝”,哪个不是绝妙好辞?去年杭州有对夫妻坚持用 “蓓” 字,跑遍各级部门,最后在市长热线干预下才特批。这事上了热搜,评论区炸出无数类似遭遇的家长。有个网友说得好:”我们在消灭的不是生僻字,是文化的毛细血管。”

 

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没道理。基层户籍民警每天处理上百份申请,确实需要标准化流程。但就像语言学教授王力说的:”文字是活的生命,不是博物馆的标本。” 现在有些地方开始试点 “承诺制”,允许家长写情况说明后使用特殊字。北京去年就放开了 683 个原禁用字,包括 “蓓”。

 

最近翻县志,发现民国时期我们镇出过位女诗人叫 “周蓓真”。若按现在标准,这位才女怕是连户口都上不了。取名本该是寄托祝福的事,现在倒成了家长和户籍系统的斗智斗勇。前两天路过幼儿园,听见老师点名:”张梓轩、李梓轩、王梓轩…” 突然有点怀念那些被禁的 “蓓”” 琀 “”媖” 们。

 

但愿哪天,”蓓” 字能重见天日吧。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