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浩字不能起名了?

去年帮表弟家新生儿取名,翻烂了字典最后提议“浩轩”,结果全家摇头像触电:“这字现在谁还用啊?”我当场愣住——十年前满大街的“浩宇”“浩轩”,怎么突然就成了取名雷区?回家搜了搜本地出生证明数据,发现“浩”字使用率确实断崖式下跌,连小区里遛娃的年轻爸妈都嘀咕:“这字听着就累。”

说起谐音梗,网友的脑洞真是防不胜防。邻居家孩子叫浩宇,一年级就被同学喊“耗子鱼”,气得那孩子回家非要改名。更离谱的是某红书上有宝妈吐槽,说老公姓郝,差点给孩子取名“郝浩”,被闺蜜一句“好累啊”劝退。方言区更惨,在吴语区“浩”和“嚎”同音,老人直摆手说像哭丧。这些梗放在二十年前可能无所谓,但现在家长对名字的敏感度,简直像在给上市公司起名般谨慎。

我们这代人大概要背锅。翻翻同学录,光我们班就有三个“浩”,初中部走廊喊声“浩宇”,能同时回头五六个人。当年觉得这字大气磅礴,现在看就像爆款牛仔裤上的破洞——过犹不及。有个取名软件的数据挺有意思:2010年前“浩”字稳居男孩名TOP3,到2022年直接跌出前五十。我表弟的说法很典型:“不想让孩子名字带着‘父辈滤镜’,一听就是90后家长起的。”

算命先生的罗盘也来掺和。有次陪朋友去取名馆,师傅一听“浩”字就皱眉:“水太旺,八字缺火的镇不住。”后来查资料发现,这说法其实站不住脚——康熙字典里“浩”明明属火,但架不住民间都当水字旁用。更玄乎的是五格剖象派说“浩”字人格数理带孤克,虽然我邻居王浩夫妻恩爱儿女双全,可焦虑的准父母们宁可信其有。

最戏剧性的转折是某部热播剧。前年有部职场剧里那个PUA下属的反派总监叫“赵浩”,弹幕全是“名字就透着压榨感”。后来贴吧有人发帖《名字带浩的同事都特别卷》,居然盖了八百多层楼。这种关联当然毫无逻辑,但流行文化的杀伤力就像榴莲味——喜欢的人觉得香,讨厌的人连听到发音都皱眉。

想起我儿子出生时也纠结过这个字。当时爷爷翻出族谱说“曾祖叫浩澜”,我老婆立刻反对:“现在叫浩总像中年企业家。”最后选了冷门字“澄”,结果上幼儿园发现班里两个“澄”,果然轮回无处不在。有回和退休语文老师聊天,她说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字:“建国”潮、“伟”字潮、“轩”字潮,现在轮到“浩”字退场,说不定再过三十年又复古了。

最近总想起爷爷那句话:“名字是时代的镜子。”当年他给大伯取名“浩国”带着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如今家长避讳“浩”字,或许藏着对内卷时代的微妙抵抗。其实查资料时发现矛盾——台湾地区“浩”字还在热名榜上,广东部分地方反而因为“浩”谐音“好”而重新流行。你看,一个字就像块橡皮泥,怎么捏全看捏的人心里揣着什么念头。

说到底,那些煞有介事的姓名学规则,可能还不如小区门口李大妈那句“听着顺耳最重要”。表弟家最后用了“朗”字,孩子百日宴上我逗他:“不怕二十年后‘朗’也过时?”他抱着娃笑得没心没肺:“到时候让他自己改呗,名字嘛,不就是个用得顺手的代号。”这话突然让我释怀——我们拼命规避的哪是某个字,分明是怕孩子在名字里就输给时代的恶意。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