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为什么喜欢用 “迪” 字》

《起名为什么喜欢用 “迪” 字》
上个月帮同事给孩子起名,翻完幼儿园名单我差点笑出声 —— 十个小朋友里,三个 “小迪”,两个 “迪迪”,还有个 “迪安”(据说是爸妈迷恋《安迪・沃霍尔》但记反了名字)。这阵势,不知道的还以为进了迪厅团建。坦白说,“迪” 字都快被用烂了,可大家还是前赴后继往里跳,像极了当年全民 “子轩” 的盛况。
“迪” 字本义挺正经,《说文解字》里说是 “道也,导也”,翻译成人话就是开导、启迪。但现代人谁管这个?我邻居给儿子起名 “迪奥”,理直气壮:“听着就贵!比‘王富贵’强吧?” 你看,这字早被 “迪士高”“迪奥” 甚至 “迪迦奥特曼” 裹挟着跑偏了,自带一种塑料感潮流光环。我表妹更绝,给猫起名 “迪卡侬”,理由是 “运动品牌显年轻”—— 猫听了都想翻白眼。
音韵上,“迪” 字也占便宜。北方朋友说它念起来脆生,像咬了口青萝卜;但广东同事吐槽:“丢,硬邦邦似铁钉!” 我个人的听觉体验更诡异:每次听到 “迪”,总觉得像有人突然踩了急刹车,“di——” 一声戛然而止,后面非得接个爆破音才舒服(比如 “迪克”,虽然这名字让我总想起邻居家的泰迪犬)。不过话说回来,比起 “梓”“涵” 这些缠绵到黏牙的字,“迪” 确实有种干脆利落的现代感,可能特别符合 90 后父母 “别矫情” 的审美。
社会心理更有意思。有回在早教中心听见俩妈妈吵架,一个说 “带‘迪’的名字显国际范儿”,另一个反呛:“我婆婆说像柴油机商标!” 你看,这字简直是代际审美鸿沟的测量仪。我观察过,爱用 “迪” 的家长往往有个共同点:既想蹭点洋气,又不敢太出格。毕竟比起 “亚历山大” 或 “索菲亚”,“张迪”“李迪” 好歹还在汉字安全区里。不过说真的,这种偷懒式起名法迟早露馅 —— 去年某小学班级里五个 “刘迪”,老师不得不按体型喊 “大迪”“小迪”“胖迪”,剩下俩干脆叫 “迪 A”“迪 B”,跟未注册商标似的。
非要我说点暴论,那就是 “迪” 字流行本质上是家长们的起名焦虑转移。选个笔画少、重名率高但 “看起来不土” 的字,既能敷衍老一辈的 “传统” 要求,又能自我安慰 “跟上了时代”。就像我闺蜜,给女儿起名 “迪娜” 后偷偷问我:“听起来像新疆人吗?我们同事说容易加分…” 呃,这算不算另一种意义上的 “文化碰瓷”?
或许再过十年,“迪” 字会像 “建国”“红梅” 一样沦为时代标本。谁知道呢?反正我已经在小区业主群看到了新趋势:七个 “沐辰”,六个 “若曦”,以及一个倔强地叫 “迪斯科” 的男孩 —— 他爸当年八成是个蹦迪高手。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