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为什么不能起名字了
去年表妹生孩子,全家绞尽脑汁想名字。她丈夫提议用 “玖” 字 ——”玖安”,取 “长长久久平安” 之意。没想到在派出所登记时,工作人员皱着眉头说:”这个字现在不太建议用,容易产生歧义。” 表妹回来转述时,我盯着那个被红笔圈出的 “玖” 字,突然意识到这个曾经庄重的汉字,正在悄悄退出我们的命名系统。
“玖” 的本义其实很纯粹。《说文解字》里明确记载:”玖,石之次玉黑色者。” 古代它既是美玉的代称,也是数字 “九” 的大写形式。我在博物馆见过明代的地契,上面 “玖亩叁分” 的笔迹端庄肃穆,透着股不容篡改的威严。小时候祖父教我写票据,总会强调:”‘ 玖 ‘ 字要写得方正,歪了就像 ‘ 玫’ 字,账目就不清白了。” 那时觉得这个字像穿官服的老人,一板一眼自有其道理。
但现在的 “玖” 似乎被困在了时间的夹缝里。有次帮出版社校对付印合同,发现所有金额里的 “玖” 都被替换成了 “九”。询问编辑,得到的解释是:”现在年轻人容易看错,审计软件也常识别错误。” 更耐人寻味的是某次同学聚会,当我说想用 “玖” 字给书房命名,立刻有人调侃:”怎么,要开麻将馆?” 后来才明白,在方言里 “玖” 与 “将” 发音相近,牌桌上 “玖筒” 的叫法早已消解了它的古典美。
这种避讳背后藏着微妙的社会心理。我查过近十年的新生儿名字数据库,”玖” 字使用率下降了 76%,而同音的 “久” 字却翻了三倍。语言学家朋友分析说:”‘ 久 ‘ 字有明确的时间意象,而 ‘ 玖’ 在当代语境里成了无根浮萍。” 更吊诡的是,在某个育儿论坛看到有家长发问:”‘ 玖 ‘ 字是不是和 ‘ 咎’ 字同源?会不会不吉利?”—— 尽管《康熙字典》里这两个字根本不同部。
文字的命运有时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去年整理家族档案时,发现曾祖父那辈兄弟五人名字里都带 “玖” 字,到父亲这代只剩三叔公沿用,而我这辈已经彻底消失。最触动我的是某天在旧书摊翻到 1950 年代的作业本,一个小学生在 “我最喜欢的汉字” 作文里写道:”‘ 玖 ‘ 字像戴着乌纱帽的君子,九道笔画里藏着天地正气。” 如今这样的感知,恐怕比甲骨文还要稀罕。
当然也有意外的坚守者。认识一位篆刻家坚持在所有作品落款处用 “玖” 字,他说:”石头要刻出玉的品格,就得先记住这个字。” 还有次在山西古村落,发现祠堂梁柱上 “玖世同堂” 的匾额被擦得发亮,老人说这是祖训,”玖” 代表家族血脉如玉石般坚硬又温润。这些碎片化的坚持,像星星点点的火苗,照出文字另一种可能的命运。
最近总想起语言学家萨丕尔的那句话:”文字活着的时候会呼吸,死了就变成标本。” 或许 “玖” 字正处在某种假死状态?它从账本走向麻将桌,从玉器店滑入谐音梗,像被时代浪潮冲上岸的贝壳,内里的珍珠光泽尚未磨灭,只是需要有人弯腰捡起。窗外的雨打在防盗窗上,我突然觉得,每个被遗忘的汉字,大概都藏着类似雨声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