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 “渊” 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那个叫 “渊” 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上周有个老同学兴冲冲地找我,说想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 “子渊”,问我这名字怎么样。说实话,我当时就皱了下眉头 —— 这十年来经手过太多用 “渊” 字起名的案例,结果大多不太美妙。
先说说这个字本身吧。”渊” 在甲骨文里就是水潭的象形,三滴水旁加个 “囦”,活脱脱一口深不见底的井。每次看到这个字,我总觉得它像要把人吸进去似的。《说文解字》说 “渊,回水也”,这种漩涡般的意象放在名字里,莫名就带着点沉重的宿命感。从五行看,”渊” 属水,但又不是活水,是那种淤积的、静止的深水,这在姓名学里其实是个挺矛盾的属性。
去年遇到个案例特别典型。有个客户给孩子取名 “渊博”,本意是希望学识渊博。结果孩子上小学第一天就被同学起了外号叫 “冤大头”,后来发展到连老师点名时都会引发哄笑。更玄的是,那孩子性格真变得越来越孤僻,就像被名字里的 “深渊” 给困住了似的。这事儿让我想起《红楼梦》里贾宝玉说的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可水也分活水死水啊。
我自己研究姓名学这么多年,发现 “渊” 字在现实中的麻烦比想象中多。首先是书写问题,二十画的字对小朋友简直是酷刑。有个家长跟我诉苦,说孩子考试时光写名字就比别人慢半分钟。其次是读音,”渊” 和 “冤” 同音,在南方某些方言里还跟 “晕” 发音相似。最要命的是,现在年轻人起网名都讲究 “讨口彩”,谁愿意顶个自带 “深渊”buff 的名字呢?
当然也有人反驳,说陶渊明不是用得挺好?但你们发现没有,古人用 “渊” 字多是作号而非本名。就像我有个客户坚持要给儿子用 “渊” 字,结果孩子爷爷当场翻脸:”你是要让孩子一辈子沉在渊底吗?” 后来折中用了 “源” 字,既保留了水的意象,又有源头活水的意思,现在那孩子确实活泼多了。
要是真喜欢 “渊” 字那种深邃感,其实可以考虑 “湛”(清澈深水)、”澈”(通透)、”泓”(水深广)这些字。既避开了负面联想,书写也简单。有个客户听了我的建议改用 “泓毅”,孩子后来成了游泳健将,他妈还说这名字改得 “水到渠成”。
最近翻看起名记录簿,发现一个有趣现象:2000 年后出生的 “渊” 字辈孩子,长大后主动改名的比例特别高。有个姑娘哭着跟我说,每次自我介绍 “我叫 XX 渊”,对方都会下意识追问:”哪个渊?深渊的渊吗?” 她说那种感觉就像被提前判定了人生深度。
起名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常跟客户讲,名字是给孩子一生的礼物,不是父母展示学问的舞台。就像上周那位老同学,最后给儿子定了 “子谦”。昨天他发来视频,小家伙正摇摇晃晃学走路,摔倒了也不哭,自己爬起来拍拍手 —— 这可比困在 “渊” 底强多了,对吧?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