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男孩不好起名字?

上周深夜,表弟突然发来微信:“姐,再帮我想想名字吧,出生证明只剩三天能改了。” 屏幕上连着弹出二十几个备选 —— 子睿、昊然、峻熙…… 我揉着太阳穴回复:“第几次了?上次不是说定了‘宸宇’吗?” 他发来个哭脸:“我妈说像言情小说男主,我爸嫌不够稳重。”
这场景太熟悉了。自从十年前给大儿子起名 “李瑞阳” 后(后来发现小区里有三个瑞阳),我成了朋友圈的 “起名急救员”。奇怪的是,找我帮忙的十有八九是生男孩的家长。生女儿的朋友们反而潇洒得多:同事女儿叫 “陶呦呦”,取自 “鹿鸣”;邻居闺女名 “林枝”,说是孩子出生时窗外枯枝正发芽。
男孩名字的 “千斤顶”

老一辈常说 “男名要压得住”。我翻过族谱,曾祖父那辈男孩清一色 “德 X”—— 德昌、德盛、德隆,活像商铺招牌。现在虽不兴这套,但压力丝毫未减。去年帮闺蜜选名,她婆婆坚持要加 “家” 字:“独苗得扛门户!” 最后定下 “陈家屹”,孩子爷爷又嘀咕:“‘屹’字像山,会不会命太硬?”

重名焦虑更是致命。有回参观幼儿园,老师喊 “zi xuan”,五个小男孩齐刷刷举手 —— 子轩、梓轩、紫萱(男孩)、孜炫,还有个家长硬写成 “頔諠”。后来我查了户籍数据,某省一年出生的男孩中,“浩宇” 出现了八千多次。反观女孩名,从 “若曦” 到 “一禾”,重名率低得多。
音韵也是道坎。男孩名既不能太绵软,又不能像老干部。试过给朋友孩子拟名 “顾明朗”,孩子爸皱眉:“朗字带‘月’,不够阳刚。” 换成 “顾明川”,他妈又反对:“川字太单薄,镇不住。” 最后定下 “顾明远”,结果上户口那天发现和产科医生撞了名。
现代父母的起名困境

年轻家长在传统和创新间左右为难。亲戚家孩子原名 “王彧”(yù),取 “有文采” 之意,结果小学老师总念成 “王或”,同学起绰号叫 “王方块”。折腾半年还是改名 “王昱”。还有个海归朋友给儿子起名 “Leon”,被爷爷拿着户口本追了三条街:“祖宗牌位上怎么刻洋名?!”

我自己也栽过跟头。大儿子 “瑞阳” 重名率高不说,六岁时他突然问我:“妈妈,为什么我的名字像阳光保险的广告?” 生二胎时我学乖了,翻遍《楚辞》选定 “李既明”,取自 “夜皎皎兮既明”。结果办出生证明时,工作人员抬头确认:“季明?季节的季?” 现在全家都管孩子叫 “小明”。
破局之道:在石头缝里种花

这些年我总结出几条心得:首先,避开 “爆款字”。像 “睿”“轩”“昊” 这类字,幼儿园点名堪比菜市场喊价。有回听见家长喊 “浩宸吃饭”,瞬间三个男孩回头。其次,善用中性字。朋友儿子名 “岳乔”,既有山岳的稳重,又有 “乔木” 的生机,至今没撞过名。

最成功的案例是邻居家孩子。夫妻俩都是地质学家,给儿子起名 “岩川”。取自 “岩” 的坚韧与 “川” 的包容,还暗含 “山川” 的职业情怀。孩子爷爷起初嫌不够传统,直到在族谱发现明代有位祖先叫 “岳川”,这才欣然接受。
最近表弟终于给儿子定了名。翻烂三本字典后,他们选了 “见初”——“见素抱朴,不忘初心”。上周末家庭聚会,九十岁的太奶奶眯眼念了好几遍,突然笑道:“这名字好,像清晨推开窗。”
看着婴儿车里咿呀的小家伙,我突然释然。名字终究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不是人生考卷的评分标准。那些翻烂典籍的深夜、吵得面红耳赤的家庭会议,多年后都会变成带着温度的笑谈。就像我大儿子现在常说的:“妈,其实叫‘李保险’也挺好,多接地气啊!”
(写完检查发现,“见初” 和某品牌谐音… 算了,这次打死也不告诉他们。)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