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的 “敬” 字,敬给谁看?

名字里的 “敬” 字,敬给谁看?

最近遇到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给新生儿取名愁得睡不着觉。不是因为缺乏灵感,而是家族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 孩子的名字不能和长辈用同一个字,甚至连同音字都要避开。这位父亲翻遍了字典,最后选了个生僻字 “彧”,结果上户口时工作人员差点没认出来。这事儿让我想起十年前刚入行时,一位老太太执意要给孙子取名 “避尘”,说是为了避开已故丈夫名字里的 “辰” 字。说实话,当时看着那个像武侠小说里道号的名字,我真是哭笑不得。
这种避开长辈名字用字的取名方式,在姓名学里被称为 “敬字起名”。古人讲究 “为尊者讳”,连司马迁写《史记》都要避刘邦的名讳,把 “邦” 改成 “国”。但问题在于,当这种避讳从文献记载延伸到日常生活,特别是套用在新生儿命名上时,事情就开始变味儿了。我见过最极端的案例是某家族规定五代内不能重复用字,结果到了第五代,父母硬是造了个字出来,现在那孩子每次考试写名字都得额外附张字条说明。
现代社会的吊诡之处就在于此 —— 我们一边喊着 “个性解放”,一边又在名字这种终身代号上给自己套枷锁。去年有位妈妈来找我咨询,她丈夫家族要求避开八个字,结果孩子名字最后定了个 “籲”。我当场就忍不住说:”您这是给孩子取名还是设密码呢?” 更荒诞的是,现在有些家长为了兼顾传统和实用,会给孩子取两个名字,一个用来应付族谱,一个用在日常生活。这不就跟某些明星的艺名性质差不多了吗?
说到实用性,我整理过近五年经手的案例,发现 “敬字起名” 导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要么选字生僻得像密码,要么发音拗口得像绕口令,要么意思牵强得需要写五百字小作文解释。有个女孩叫 “昫萱”,因为要避开祖母名字里的 “旭” 字,结果从小学到高中,老师点名没有一次能念对。她妈妈后来跟我叹气:”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初用回 ‘ 旭’ 字。”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心理暗示。当我们执着于在名字里体现对长辈的敬意时,是否无形中把新生儿当成了传承工具?我认识一位名字里带 “孝” 字的中年人,他说从小到大每次写名字都像在签保证书。更微妙的是一些女性案例,她们的名字往往要避开父系和夫系两边的字,选择空间被压缩得所剩无几。有次我忍不住问一位坚持传统的客户:”您女儿未来要是当了奶奶,她的孙辈是不是得再避开她名字里的字?这样下去汉字够用吗?”
当然,完全否定传统也不公平。去年我遇到个暖心的案例,一对夫妻用岳母名字 “兰” 的谐音 “岚” 给女儿取名,既避开了直系避讳,又暗含传承之意。这种处理方式就很有智慧 —— 既保全了情面,又兼顾了实用。我自己更倾向 “新中式” 取名法:保留对长辈的尊重,但不让这种尊重变成孩子的负担。比如可以用长辈名字的引申义,或者选取他们名字中某个字的偏旁部首。
最近在整理案例时发现个有趣现象:00 后父母对 “敬字起名” 的执着明显减弱,但他们开始面临新的困扰 —— 某些老一辈会偷偷拿着孙辈的名字去算命,然后要求改名。这倒让我想起日本皇室的做法:他们用年号里的字给孩子取名,既体现传承,又规避了家族避讳。或许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把对特定字的避讳,转化为对某种精神或价值观的传承?
说到底,名字终究是孩子自己的生命符号,不是家族历史的压缩包。十年前我可能会委婉地劝客户 “再考虑考虑”,现在我会直接说:”与其让孩子一辈子解释名字的由来,不如给他个能昂首挺胸写出来的好名字。” 毕竟,当那个叫 “彧” 的孩子长大,他更可能抱怨的是每次点名时的尴尬,而不是感激父母帮他避开了某个远房叔公的名字。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