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起名都带龙字?

记得前年回老家参加堂侄的满月宴,酒过三巡时,大伯突然把户口本拍在桌上:”咱家这个’瑞龙’可是派出所今年登记的第七个’龙娃’!”满屋子人哄笑起来,只有我盯着那本被茶渍浸黄的户口本发愣——扉页上我80年代出生的表哥叫”志龙”,再往前翻,族谱里还躺着个民国年间的”蟠龙”。

龙——这个盘踞在华夏姓名谱系里三千年的符号,比我们想象的更顽固。小时候听老人说”龙能大能小”,现在想来,这倒像极了人们对这个字的执念:既要孩子如龙腾四海,又怕重名沦为”小区里第三条龙”。去年帮同事查新生儿姓名大数据,”梓龙””昊龙””子龙”像复制粘贴般霸榜,恍惚间让我想起《三国演义》里赵云的表字,当年罗贯中给他安上”子龙”时,可曾料到六百年后会有这么多”子龙”挤在幼儿园点名册上?

有回在博物馆看红山文化玉龙,解说员说这是”最早的中华龙图腾”。我突然意识到,当我们的祖先把第一块龙形玉坠挂在脖子上时,某种集体无意识就已经注定了。西方人取名爱用狮子(Leo)或鹰(Aquila),但他们的猛兽永远停留在象征层面——谁会真指望叫Leo的孩子长出鬃毛?可在中国家长的潜意识里,”龙”字是带着体温的:邻居张阿姨给孙子取名”跃龙”时,眼睛亮得像已经看见他穿着龙袍(后来那孩子成了健身教练,倒也应了”跃”字)。

不过最有趣的还是看不同时代”龙”字的变形记。我收集过百年来企业名登记数据:50年代多”建龙””兴龙”,改革开放后冒出一批”腾龙””飞龙”,现在最新款是”云龙””天龙”——连神兽都要赶数字化浪潮。这让我想起初中同桌王龙,有次他考砸了,老师冷笑:”你这龙是壁虎变的吧?”当时全班哄笑,现在细品,这话倒揭露了残酷真相:当所有人都想借龙腾九天时,多数名字终究要落回地面。

上个月在杭州遇到个90后创业者叫”醒龙”,他说这名字是外婆起的,”老人家说现在的龙都睡迷糊了,得有个清醒的”。这大概是我听过最妙的”龙”字新解。或许我们早该跳出”龙必威猛”的窠臼,就像《卧虎藏龙》里周润发说的:”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当新生儿姓名库显示”龙”字使用率去年下降3%时,不知是该惋惜传统褪色,还是庆幸我们终于学会给神兽松绑。

前两天路过幼儿园,听见老师喊”思龙洗手”,穿恐龙卫衣的小男孩蹦跳着跑过。夕阳给他的影子拉出细长的尾巴,竟真有几分幼龙初现的萌态。突然觉得,或许每个带”龙”字的名字里,都盘着一条等待破壁的困龙——只是不知道破开的是天际,还是家长群的攀比心。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