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朋友翻字典起名,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经” 字几乎从现代名字里绝迹了。我顺手查了某地 2022 年新生儿名单,在三千多个名字里,带 “经” 字的只有两个,还都是 “经纬” 这种固定搭配。说实话,“经” 字混得有点惨,明明顶着 “经典”“经纶” 的好含义,怎么就成了起名界的冷板凳选手?
先从发音说起。“经” 字念 jīng,和 “京”“菁” 撞音不说,还容易让人联想到 “精” 字。去年有个新闻,某小学老师把学生 “刘经纶” 念成了 “刘精灵”,全班哄堂大笑。这也不能全怪老师 —— 现在满大街的 “梓涵”“沐宸” 早把耳朵养刁了,突然冒出个 “经” 字,舌头都要打个弯。我朋友听完直摆手:“算了算了,孩子以后点名被笑多难受。”
字形也是个问题。你看 “经” 字的结构,左边绞丝旁规规矩矩,右边 “巠” 部像块方砖,比起 “轩” 字飞扬的羽盖,“泽” 字流动的三点水,确实少了点灵气。有次我在母婴论坛提议用 “经” 字,立刻被怼:“这字写得跟老会计记账似的!” 更别说现在流行的手写名字设计,“经” 字连笔都难出花样,难怪年轻父母看不上。
但最要命的还是文化联想。一提到 “经”,不是四书五经就是经济学,仿佛自带老干部滤镜。我姑父叫 “王经国”,每次自我介绍都被问 “是不是当过领导”,其实他是个摇滚乐手。相比之下,邻居家孩子叫 “李昊然”,听着就像偶像剧男主。现代人起名讲究 “轻盈感”,而 “经” 字像件沉甸甸的青铜器,往出生证明上一搁,仿佛提前给孩子套了件中山装。
查资料时我原以为民国会不同,结果翻到 1920 年北平户籍册也傻眼了 —— 带 “经” 的名字不到 5%,多是 “经邦”“经世” 这类宏大叙事。反倒是 “梅”“兰”“淑” 这些字铺天盖地。你看,哪怕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经” 字也没真正流行过。它就像个严肃的教书先生,始终挤不进起名界的名利场。
不过最让我唏嘘的是社会心理。有对高知夫妻曾向我炫耀给儿子取名 “陈经野”,取自 “经天纬地,野有遗贤”,结果幼儿园第一天就被喊成 “陈金爷”。三个月后他们偷偷去派出所改成了 “陈嘉树”。这事特别典型 —— 现在父母起名更像在玩扫雷游戏,既要避开谐音梗,又得确保输入法能秒拼,最后往往选个安全牌。你说 “梓” 字烂大街?至少不会让孩子被起外号。
但我个人挺为 “经” 字抱不平。它的庄重感其实很特别,像 “沈经年” 这个名字,有种岁月沉淀的温柔。前年杭州有个姑娘叫 “林经梧”,因为父母在梧桐树下读《诗经》相识,这故事配上名字多妙啊!可惜现在满屏的 “子睿”“欣怡” 里,这种需要解释的名字反而成了异类。
刚说它老派,但仔细想想,“经” 字或许只是生不逢时。现在复古风潮这么猛,保不齐哪天就和 “国风奶茶” 一样翻红。上次去书法展,看见有位年轻艺术家落款 “赵经川”,苍劲的笔画配现代水墨,意外地和谐。说不定等 “梓”“涵” 审美疲劳后,人们会重新发现 “经” 字像旧家具般的包浆美。
下次在幼儿园门口听到 “某某经” 的名字,你会忍不住多看一眼吗?反正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