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的 “洵” 字:一个命名顾问的真心话
最近总有人问我:”老师,’ 洵 ‘ 字起名怎么样?看起来挺文雅的。” 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会下意识地皱皱眉 —— 这个字啊,说起来还真有点故事。
记得去年有个客户,姓林,坚持要给儿子取名 “林洵”。我劝他说:”这个字虽然本意不错,但孩子以后可能会遇到些麻烦。” 那位父亲不以为然,觉得 “洵” 字出自《诗经》,够古典够特别。结果半年后他打电话来诉苦,说孩子上小学第一天就被同学叫成了 “林寻”,后来干脆变成了 “鲟鱼”,孩子回家哭了好几回。
“洵” 字的本义确实是 “诚实、实在”,《诗经・邶风》里就有 “洵美且都” 的句子。但问题就在于,这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实在太少见了。我做命名顾问十几年,经手过上千个名字,用 “洵” 字的不到五个。它就像博物馆里的青铜器,看着很美,但真拿来盛饭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从字形上看,”洵” 字九笔,右边是 “旬”,左边是 “氵”。不算复杂,但组合起来就是透着股生人勿近的文气。我有个朋友是小学老师,她说班上要是有孩子名字里带 “洵” 字,开学第一周准保被叫错。要么读成 “旬”,要么干脆卡壳 —— 现在很多年轻老师都不认识这个字。
发音也是个坑。”xún” 这个音在汉语里太忙了,”寻找” 的 “寻”,”询问” 的 “询”,还有 “巡逻” 的 “巡”。我经手过一个案例,医院把 “张洵” 的化验单打成了 “张寻”,家属差点闹出医疗纠纷。更别说方言区的人了,在粤语里 “洵” 和 “纯” 同音,在四川话里又容易听成 “熏”。
说到书写,别看 “洵” 字笔画不多,但结构不太友好。特别是对刚学写字的孩子,那个 “旬” 字框里的 “日” 经常写得歪七扭八。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一个叫 “王洵” 的孩子,考试时写名字花了三分钟,急得直哭。相比之下,”明”” 浩 ” 这些字就友好多了。
可能有人要说了:”那古代不是很多人用 ‘ 洵’ 字吗?” 这话没错,宋代有个诗人叫徐俯,字师川,号 “东湖居士”,晚年又号 “天游老人”,但人家是文人啊。现代人起名讲究实用,我见过太多父母为了追求 “独特”,结果给孩子挖坑的案例。比如有个客户非要给女儿取名 “洵雅”,结果从小到大都被叫成 “熏鸭”。
其实想要表达 “诚实可靠” 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通俗的字。比如 “诚”” 信 “”朴”” 实 “,这些字既保留了美好寓意,又不会给孩子添麻烦。要是偏爱古典风格,” 睿 “”谦”” 彦 ” 这些字接受度也高得多。我给孩子起名有个原则:生僻字最多用一个,而且要配个常见的字平衡一下。
当然,名字说到底是个人的选择。我理解父母想给孩子特别名字的心情,毕竟我自己也经历过这种纠结。但十几年的从业经验告诉我,名字是要跟着孩子走一辈子的,不能光顾着满足父母的文艺情怀。有个客户说得特别实在:”老师,我不想让孩子每次自我介绍都得解释名字怎么写。”
话说回来,如果你真的特别喜欢 “洵” 字,我的建议是:要么当中间名用,要么搭配一个特别常见的字。比如 “李洵轩” 就比 “李洵之” 好认,”张洵然” 也比 “张洵” 不容易读错。再不然,可以考虑同音不同字的 “循”” 珣 “,虽然也不算太常见,但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水产品。
记得《论语》里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这话放在今天依然适用。一个好名字不需要多特别,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从容地带着它走过人生每个阶段。毕竟,我们给孩子起名,是希望名字成为他人生的助力,而不是负担。
所以啊,关于 “洵” 字,我的结论很明确:能不碰最好别碰。汉字那么多,何必非跟这个字较劲呢?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可能有人不同意。但如果你问我,我会说:起名这件事,稳妥比标新立异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