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起名字不能带坤字?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咨询室里来了一对年轻夫妇。妻子小腹微隆,手里攥着一张写满候选名字的纸。”老师,我们特别喜欢 ‘ 坤’ 这个字,但家里老人说绝对不能用在名字里…” 她欲言又止的样子,让我想起十年前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时的诧异。
说来有趣,”坤” 在《周易》中本是至纯至善的象征。”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些经典语句里的 “坤”,承载着大地般包容万物的美德。我书架上那本翻烂的《说文解字》里,许慎将 “坤” 解释为 “顺也,从土从申”,本义是指大地的柔顺特性。唐代人取名还常见 “李坤”” 张坤 “,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字” 子久 ” 就取自《周易》坤卦爻辞。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个字在现代命名中渐渐成了禁忌。去年整理案例库时,我发现近五年经手的 827 个新生儿名字中,只有 3 个含 “坤” 字,且都用在女孩名中。最典型的要数去年那个河北案例:孩子爷爷听说孙子要取名 “坤宇”,连夜坐高铁从老家赶来阻止,说 “坤字带着阴气,男孩用了要倒霉一辈子”。这种说法在江浙一带尤甚,有家长告诉我,他们那边流传着 “男不带坤,女不带乾” 的俗谚。
语言学上,这种现象叫 “语义感染”。就像 “毒” 字本指一种草药,后来专指有害物质一样,”坤” 字在当代口语中逐渐与 “坟场”” 土葬 “等意象产生隐秘关联。我采访过二十多位持这种忌讳的老年人,他们说不清具体缘由,但都会提到” 听着就晦气 “”感觉不吉利”。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形成,或许与方言发音有关 —— 在部分北方方言里,”坤” 与 “困”” 捆 “发音相近,而南方某些方言则与” 空 ” 字音似。
记得我女儿出生那年,岳母也坚决反对用 “坤” 字。当时我正在研究民国时期的命名习俗,发现 1920-1940 年代 “坤” 字使用率突然下降。后来在地方志里找到线索:那时期战乱频繁,民间盛行 “土葬不立碑” 的做法,很多临时坟场被称为 “坤地”。这个发现让我恍然大悟,某些文化禁忌往往与特定历史创伤有关。
心理学角度看,命名禁忌折射出人们对 “语言魔力” 的原始信仰。就像原始部落避讳直呼猛兽之名,现代人也下意识认为名字会影响命运。有位来访者告诉我,他表哥叫 “坤”,从小到大总被同学起绰号叫 “土包子”,后来执意改了名。这种个体经历经过口耳相传,很容易固化成群体认知。我的导师曾说过:”每个被抛弃的字,都背着无数个隐秘的故事。”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忌讳正在新一代父母中松动。上周遇到个 “90 后” 爸爸,他给儿子取名 “坤泽”,说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坤字多好啊,大地包容万物,现在环境问题这么严重,孩子将来做环保工作正合适。” 这种解构传统的勇气让我欣慰,但也引发新的思考:当个体意志与集体无意识碰撞时,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苏州那位姓朱的茶商。他坚持给双胞胎儿子分别取名 “乾” 和 “坤”,结果家里老人三个月没和他们说话。后来我在茶馆见到那两个孩子,一个活泼好动,一个沉静温和,倒真像是把乾坤阴阳都占全了。朱老板笑着说:”名字就像茶叶,有人说这品种不好,可泡开了才知道滋味。”
这十几年来,我渐渐明白姓名学研究的真谛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呈现那些藏在笔画间的文化褶皱。每个时代对某个字的爱憎,其实都是集体心理的晴雨表。”坤” 字命运的起伏,既记录着农耕文明对土地的复杂情感,也映照出现代人在传统与革新间的摇摆。下次再遇到坚持避讳 “坤” 字的家长,我可能会先问问:您害怕的,究竟是这个字本身,还是它背后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集体记忆?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