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为什么带京字
前几天在小区遛弯,听到几位宝妈讨论孩子的名字。”子轩”” 雨桐 “之类的名字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的是带” 京 “字的名字。我这才注意到,朋友圈里叫” 京哲 “”京怡” 的小朋友确实越来越多了。说来也巧,我表哥去年刚出生的儿子就叫 “京生”,据说是为了纪念孩子在北京出生。
“京” 这个字确实挺有意思。记得上中学时学《说文解字》,”京” 最初指的是高大的土丘,后来引申为国都的意思。想想也是,北京、南京、东京,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大城市?这种与生俱来的 “高大上” 气质,难怪家长们会喜欢。我查资料时发现,在《诗经》里就有 “京师之野” 的说法,可见这个字的文化底蕴有多深厚。
不过话说回来,光有文化底蕴还不够。我觉得 “京” 字能火起来,跟它的音形义都分不开。从发音来说,”jīng” 这个音清亮悦耳,既不会太柔也不会太硬;从字形看,上下对称的 “京” 字写出来特别工整;而字义更是中性偏积极,男女都适用。记得有个做姓名学的朋友跟我说,选 “京” 字就像挑基础款白衬衫,可能不会特别出彩,但绝对不容易出错。
说到这个,我想起邻居家孩子的趣事。那家父母给孩子起名 “京杭”,本意是希望孩子像北京、杭州这样的大城市一样有出息。结果上幼儿园第一天,老师点名时脱口而出:”杭州小朋友来了吗?” 惹得全班哄堂大笑。这事儿让我意识到,有时候太追求寓意反而会闹笑话。
其实仔细想想,”京” 字流行的背后,可能还藏着更深层的社会心理。现在年轻人不是总说 “逃离北上广” 吗?但身体很诚实,给孩子起名时还是忍不住往大城市靠拢。我猜这可能是一种隐形的城市化焦虑 —— 自己没能在北京扎根,就把期望寄托在下一代的名字上。老实说,我自己给孩子起名时也动过用 “京” 字的念头,后来觉得太随大流才作罢。
话说回来,用 “京” 字起名也不是现在才有的潮流。翻翻历史书就会发现,民国时期就有不少 “京生”” 京华 “这样的名字。我爷爷那辈人里,叫” 京堂 “的特别多,据说是因为那时候” 京 “字代表进步思想。有趣的是,到了文革时期,” 京 “字突然就不吃香了,大家都忙着起” 卫东 “”永红” 之类的革命名字。可见起名这事儿,永远跟着时代的风向在变。
最近看到一个调查数据,说在北京出生的孩子中,每 100 个就有 7 个名字带 “京” 字。但说来奇怪,我身边的朋友反而很少用这个字。可能就像穿衣风格一样,越是流行的东西,越有人刻意避开?记得有个文艺青年朋友说过:”选 ‘ 京’ 字就像在星巴克拍照发朋友圈,太刻意了。” 这话虽然有点刻薄,但也不无道理。
不得不承认,我也曾觉得 “京” 字有点俗气。直到有次在故宫遇到一个叫 “京墨” 的小姑娘,名字取得特别雅致 —— 既暗合了北京的文化底蕴,又带着书画的墨香。她妈妈说,取这个名字是希望孩子能像墨一样,在纸上留下独特的印记。这个解释让我对 “京” 字有了新的认识:重要的不是用不用这个字,而是能不能赋予它独特的含义。
现在每次听到 “京” 字名,总让我想起老舍《四世同堂》里的 “小文子”,大名就叫 “京文”。那个在战火中依然保持着文化气节的小人物,让一个简单的 “京” 字有了温度。或许这就是好名字的真谛 —— 不在于用多特别的字,而在于能讲出什么样的故事。
如果 “京” 字能收费,估计早有人靠它发财了。但话说回来,与其纠结用不用这个字,不如想想我们希望这个名字承载什么。毕竟再流行的字,也比不上父母给孩子的那份独特心意。下次听到 “京” 字名时,你会多想一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