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子霓” 上热搜说起:为何古人避用这个字?
前些日子刷微博,看到 “子霓” 这个名字上了热搜。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这名字雅致,有人却坚持 “霓字不祥”。我捧着手机直乐 —— 这不正是我去年给孩子起名时遇到的难题吗?翻烂了三本字典才搞懂,原来 “霓” 字在古代姓名中几乎绝迹,连《百家姓》都刻意绕开了它。
我最初也觉得是迷信作祟。直到在故宫档案里发现一组数据:清代皇室玉牒记载的八千余人中,竟无一人以 “霓” 为名。这可不是巧合。《颜氏家训》里白纸黑字写着:”命名当避夭折之象”,隔壁老先生曾说,他们族谱里凡犯忌讳的名字,后代都早早划了红线标注。
拆开 “霓” 字看就明白了。雨字头配个 “兒”,活脱脱是彩虹转瞬即逝的模样。《说文解字》里大概这么说的:霓为副虹,阳光穿雨雾而生,见则旋灭。汉代《释名》更直接:”霓,齧也,其体断绝见于非时,此灾气也。” 古人眼里,这哪是吉兆?分明是老天爷眨眼的工夫就要收走的玩意儿。
我们那儿读起来像 “腻歪” 的腻,更糟的是吴语区发音近乎 “溺”。记得有本明代地方志记载,某家给闺女取名 “霓裳”,没过半年孩子失足落井,乡里立刻传成 “名字克命”。后来想想,这个结论可能漏掉了重男轻女的因素 —— 毕竟男孩取名也少见这个字。
《淮南子》里藏着更微妙的忌讳:”霓者,雌虹也。” 这话可捅了马蜂窝。汉代阴阳家认为,霓属阴,主淫邪。班固《白虎通》干脆把虹霓比作 “阴阳交接之道”。去年在旧书摊淘到本宋代《命名禁忌》,里头竟写着 “霓字主女子放荡”。难怪《红楼梦》里丫鬟改名都讲究,王夫人要是听见 “晴雯” 改叫 “霓雯”,怕是要当场昏过去。
现代人倒是不讲究这些。我表侄女执意给女儿取名 “霓君”,结果上户口时工作人员噗嗤一笑:”您这读快了不是 ‘ 逆君 ‘ 么?” 这事儿后来成了家族笑谈。不过细究起来,古人避讳确实有道理 —— 他们比我们讲究多了!你看,多讲究!
翻着这些发黄的纸页,突然想起《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彩虹观测仪式。古人对着转瞬即逝的霓虹又跪又拜,却绝不让它钻进名字里。这种矛盾倒很真实:我们迷恋危险的美,却不敢让它成为生命的注脚。
各位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