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又有人问我“渃”字是否适合起名,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了。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要暗自叹口气——说实话,这个字的问题比多数人想象的更麻烦。
“渃”字乍看确实美。右边一个“若”,左边三点水,像溪边摇曳的芦苇,带着点古典水墨的意境。可拆解它的字形就会发现隐患:上半部分“若”本身就有多音(ruò/nuò),下半部分“氵”又让人本能联想到“弱”“溺”这些带水的字。我见过太多人第一次念错成“nuò”或“ruò”,连某小学老师都曾在点名时卡壳,最后尴尬地跳过这个名字。
更棘手的是方言问题。去年一位福建家长坚持用“渃”字,说取自“上善若水”。结果在闽南语里“渃”发音接近“lok6”,和“落”“碌”同音,孩子上学第一天就被同学喊“笨碌仔”。家长后来红着眼眶找我改名,说没想到一个字的读音能让孩子哭半个月。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极端案例,但以我的经验,这个字十有八九会出问题。
文化联想更是微妙。北方某些地区,“渃”听起来像“懦弱”的缩读;两广一带又容易听成“溺”。有回在茶楼听见邻桌议论:“张渃萱?名字湿漉漉的,怕不是命里缺水哦。”这话当然没科学依据,可谁能保证孩子不会在成长中遭遇这种无心的伤害?我始终记得那个化名小雨的初中生——因为名字带“渃”,被同学戏称“溺水鬼”,直到高中转学才摆脱阴影。
当然,如果非要追求独特,也不是完全不行。但汉字库里有的是更稳妥的选择。比如“润”字,同样有水意,却带着“温润如玉”的褒义;或者“澈”字,干净清透,几乎不会误读;再不然用“芮”字,草木初生的意象,笔画少又吉利。这些字像精心烧制的青瓷,美得没有风险。
可能是我太保守了。连我女儿都说我“职业病”又犯了,看每个字都像在查安全隐患。但你们知道吗?那些因名字困扰而来求助的孩子,眼神里的委屈是做不了假的。“渃”字像一件褪色唐装,挂在橱窗里确实风雅,可真正穿上身时,线头会扎人,尺寸会不合,甚至招来不必要的打量。
最近一次劝退想用“渃”字的家长时,对方反问我:“照这么说,生僻字都不能用了?”我愣了下。其实不是不能,而是不忍。每个名字都该是礼物,不是负担。当我们可以选更明亮的字时,何必让孩子提着一盏易碎的灯笼走路呢?
茶凉了。玻璃窗上雨痕蜿蜒,像极了“渃”字里那三道水纹。所以,你还想用这个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