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烜” 字起名记:当生僻字遇上点名册

“烜” 字起名记:当生僻字遇上点名册

那天的咨询室里,王女士兴奋地推过来一张纸条:”老师,您看 ‘ 李烜 ‘ 这个名字怎么样?我在网上查了,’ 烜 ‘ 代表光明盛大,多大气啊!” 我盯着那个笔画繁复的 “烜” 字,突然想起上周咖啡渍晕染了客户登记表时,那个被染成墨团的 “烜” 字引发的乌龙。说实话,十年前我可能也会被这个字的气势唬住,直到见过太多因它而起的啼笑皆非。

 

“烜” 确实是个有来头的字。《说文解字》里说它 “火盛貌”,五行属火自不必说,拆开看却是 “火” 与 “亘” 的组合,像要把永恒的光明都烧进去。我见过最妙的解释来自一位老学者,他说这字活脱脱是 “太阳在宣纸上晕开的模样”。可问题就在于,当这么个隆重的字挤进田字格时,活像穿了礼服的土豆 —— 小学老师把 “李烜” 念成 “李恒” 时,全班哄笑的场景我见过不止一次。

 

去年有个叫 “张烜宇” 的客户找我诉苦,说他儿子每次考试写名字都比别人慢半拍。最绝的是某次医保系统里,”烜” 字被打成了 “宣”,愣是让医院挂号处以为来了个冒名顶替的。相比之下,”昱” 字虽然同样寓意光明,但笔画少了三分之一;”朗” 字更是连幼儿园小朋友都能认。这让我想起邻居家孩子 “王一”,考试时光写名字就能比 “张烜宇” 多出五分钟答题时间 —— 当然这是玩笑话,但追求独特总得考虑现实不是?

 

曾经我也痴迷生僻字的美学仪式感,直到见证某次家长会的签名环节。那位叫 “刘烜” 的妈妈,在签到表上郑重写下名字后,班主任皱着眉头问:”刘… 刘什么?” 全场寂静中,她不得不解释:”火字旁加个亘,就是显赫的那个烜…” 后来她偷偷跟我说,每次自我介绍都像在参加汉字听写大会。谁不想给孩子最好的呢?但把文化传承变成日常负担,恐怕背离了初衷。

 

现在遇到执着于 “烜” 字的家长,我总会多泡一壶茶慢慢聊。有个做设计的父亲说得坦诚:”选这个字就图它像艺术品,可孩子的人生不是展览啊。” 这话让我想起自己早年给侄女起名用 “暹” 字的糗事,结果全家只有我认得这个字,最后不得不改成 “晓”。说来惭愧,有次我硬把 “烜” 字推荐给客户,后来发现他家族谱里三代人名字笔画都不超十画 —— 这文化断层简直能噎死人。

 

最近总在起名咨询最后多问一句:”您孩子以后考试来得及写名字吗?” 当然,要是真有人非用 “烜” 字不可,我会建议搭配个最简单的姓氏,比如 “丁烜” 就比 “魏烜” 友好得多。说到底,名字是给孩子用的礼物,不是给父母赏玩的藏品。当我们在宣纸上挥毫写 “烜” 字时觉得气势磅礴,可曾想过它被仓促写在作业本上的模样?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