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 字取名,古人为何避之不及?

“午” 字取名,古人为何避之不及?
帮朋友家新生儿起名时,我翻烂了《诗经》《楚辞》,突然发现个怪事:古人名字里带 “子”“寅” 的比比皆是,可 “午” 字却像被施了隐身咒。随手查《中国人名大辞典》,汉代到明清的 “午” 字名竟不足十个 —— 这哪是冷门,简直是南极冰层下的化石啊!
一、烈日、刀光与躁动的马

“午” 字在甲骨文里像把竖立的杵,后来演变成 “阴阳交午” 的意象。汉代《说文解字》说它 “啎也”,暗含逆反之意。五行里午属火,对应盛夏正午的太阳,又配十二生肖的马。听着挺威风?可细想就露了怯:午时的日头毒得能晒裂陶俑,战场上 “午马” 冲锋又总让人联想到血光。更别提老话讲 “午时三刻问斩”,这字简直自带刀光 BGM。

我曾翻到明代一本地方志,里头记载某县令给儿子起名 “午臣”,结果孩子不满周岁就夭折,时人偷偷议论:“冲了日君!”(注:午在时辰中对应正午太阳)吓得我赶紧合上书本 —— 呃,这算古代版 “取名翻车现场” 吧?
二、谐音梗害死 “午”

古人忌讳 “午”,可能还因谐音太容易玩坏。“午” 与 “忤” 同音,《礼记》里 “忤逆” 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更绝的是 “午” 与 “仵”(古代验尸官)发音相近,谁愿意孩子名字和殓房挂钩?南宋有位叫林午的诗人,作品里总自嘲 “世人笑我如烈马”,我猜他小时候没少被顽童追着喊 “忤逆仔”。

有意思的是,“马” 姓古人反而爱用 “午”。元代马午、清代马午桥的名字透着股 “以毒攻毒” 的莽劲儿 —— 这大概像现代人给 “郝” 姓孩子起名 “郝运”,谐音梗玩好了反倒成护身符。
三、帝王生辰的隐秘禁忌?

查资料时我还撞见个脑洞:古代皇帝生辰若在午月午日,民间可能避讳用 “午”。比如明孝宗生于午月,同期地方志里的 “午” 字名几乎绝迹。不过这事儿史书没明说,纯属我半夜对着族谱的胡思乱想。倒是现代人毫无包袱,“小午”“午阳” 这类名字在幼儿园点名册上蹦跶得欢 —— 空调房里长大的孩子,谁还怕正午的太阳呢?

合上发黄的线装书,窗外刚好掠过一片云遮住烈日。朋友最终选了 “晨” 字,我暗自松口气:朝阳总比烈日温柔。可转念一想,那些被古人避忌的 “午” 字,或许正躺在某块唐碑的残角上,等着哪个较真的人拂去尘土,挖出更荒诞的真相。要不下次…… 咱们聊聊 “丑” 字取名史?(嘘,据说更惊悚!)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