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台虽雅,起名需慎:一个书法爱好者的自白
上周帮老同学的孩子起名,她兴冲冲地发来几个备选:”砚轩”” 砚池 “”砚书”。我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悬了半天,最后还是没忍住发了个苦笑的表情包。这场景太熟悉了 —— 十年前的我,不也执着于这类 “文房四宝” 风格的名字吗?
记得初学书法时,我对 “砚” 字简直着了魔。它的方正结构像块上好的端砚,左上角的 “厂” 字旁如同砚台边缘,右下 “见” 字则像墨汁中映出的倒影。直到某次少儿书法课,我让八个孩子临摹自己名字,叫 “砚” 的小朋友把字写成 “见” 加一堆乱麻,委屈地说:”老师,这个字比我的橡皮还难擦干净。” 那一刻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大人是不是把情怀强加给了孩子?
从文化象征来看,”砚” 确实承载着文人雅趣。古人所谓 “砚田笔耕”,是把治学比作农事般的持久耕耘。但现代人连钢笔都用得少了,砚台更像博物馆里的展品。有次在咖啡厅听见邻桌妈妈喊 “砚砚”,服务员端上来三杯美式 —— 人家听成了 “加三份 espresso”。这种脱节就像非要给孩子穿长衫马褂,美则美矣,终究不合时宜。
更实际的问题是字形字音。”砚” 的繁体有 19 画,简体也有 9 画。我做过小实验:让不同年龄段的人快速书写,小学生平均耗时 7 秒,比写 “李”” 王 “多出三倍时间。考试时名字写得慢的孩子,往往还没答题就先急出一头汗。至于谐音,” 砚 “与” 厌 “仅声调之差,青春期孩子最怕同学起外号。有个叫” 砚菲 “的姑娘曾跟我诉苦,初中时被喊了三年” 厌肥 “。
当代起名趋势明显向着简约流动。看看新生儿热门字榜,”一”” 子 “”辰” 这些笔画少、发音清亮的字持续霸榜。日本家长近年流行用 “阳”” 翔 “等单字,韩国则偏爱” 夏 “”律” 这类国际通用音节。反观 “砚”,既不易拼写(Yan 的发音在英语里常被念成 Jan),又缺乏现代意象,像件摆在客厅的红木家具 —— 客人都会夸句 “有品位”,但自己每天用着总嫌硌手。
若真想取文墨气息的名字,不妨考虑这些替代方案:
- “墨”:同样有文化底蕴,但笔画更简,且 “mo” 的发音在全球主要语言中基本一致。更妙的是它自带流动感,不像 “砚” 那么沉重。
- “砚”:保留 “见” 的雅致,去掉 “石” 的笨重。最近认识个叫 “见微” 的男孩,取自 “见微知著”,既好写又有哲理味。
- “玄”:黑色在古代象征水墨,七画的结构疏朗有致。有个设计师朋友叫 “玄白”,每次签名都像幅微型书法作品。
作为书法老师,我办公室挂着 “铁砚磨穿” 的拓片,但给自家孩子起名时选了 “明朗” 二字。不是不爱传统文化,而是终于明白:好名字应该像合脚的布鞋,既要漂亮,更要让穿着的人走得舒服。那些捧着《说文解字》较劲的夜晚,敌不过女儿第一天上学时,自己把名字写得工整漂亮的笑脸。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我们这代人总想用名字弥补自己缺失的 “文化感”,却忘了那个要写一辈子名字的小人儿,此刻可能正为写不好 “砚” 字哭鼻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