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 “府”:一个字在名字里的孤独漂流
前几天帮朋友的新生儿起名,翻遍了各种取名软件和古籍,突然意识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 我好像从没见过名字里带 “府” 字的人。这念头一冒出来就挥之不去,像发现衣柜深处有件从未穿过的中山装。查了查单位的花名册,翻了翻朋友圈,连小区业主群都扫了一遍,硬是没找到一个 “王府”” 李府 “。
说来也怪,”府” 明明是个好字。记得小时候临摹颜真卿的字帖,”府” 字那一撇一捺的稳重架势,总让我想起外公家那扇包着铜角的朱漆大门。可偏偏就是这个气派字眼,在现代人的名字里几乎绝迹。倒是满大街的 “梓轩”” 沐阳 “,轻盈得像是随时能飘起来。
追溯起来,”府” 字原本是带着官威的。《说文解字》里说它 “文书藏也”,后来演变成官署和宅邸的代称。唐代的 “尚书府”、宋代的 “开封府”,都透着股不怒自威的气场。我猜古人不用它取名,大概和我们现在不会给孩子起名叫 “办公楼” 一个道理 —— 谁愿意天天被喊 “张政府”” 李衙门 “呢?不过去年在县志办查资料时(当时把宋元搞混了,后来才纠正),意外发现明代本地有个举人叫” 文府 “,墨迹在泛黄的纸页上依然精神。想来那时文人以” 府 “自况,倒有几分” 胸藏万卷 ” 的自矜。
现代人对 “府” 字的疏远,恐怕更多是心理作祟。有次试探着建议表弟用 “府” 字给侄子取名,话还没说完,他媳妇就皱眉:”听着像老干部。” 这话倒点破了要害 —— 在追求 “萌”” 甜 “”飒” 的命名潮流里,”府” 字像块沉甸甸的砚台,既没有 “昊” 字的辽阔,也缺了 “睿” 字的精巧。更别说它还容易引发奇怪联想,比如姓王的叫 “王府”,总让人想问是几进院落;姓贾的更惨,”贾府” 直接穿越进红楼梦。
但我觉得 “府” 字实在冤枉。它本可以像 “阁”” 堂 “这类字一样,在名字里化用出新意。宋代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爱用” 府 “字入名,只是多作第二字,比如” 德府 “”承府”,取 “包容万物” 的引申义。前阵子在旧书摊翻到民国时期的家谱,有个女孩叫 “云府”,墨迹旁还批注 “女子亦当胸有丘壑”,看得人心头一热。这名字搁现在,说不定比那些网红款更有记忆点。
话说回来,每个时代都有被冷落的字。就像八十年代人人争叫 “伟”” 强 “,现在听起来总带着喇叭裤的汗味;而当下流行的” 子 “”辰”,过二十年或许也会显得甜腻。字词的选择从来都是集体潜意识的投射 —— 我们回避 “府” 字的官气,是否也在回避某种对庄重感的渴望?有次在杭州灵隐寺看到块古匾,题着 “心府洞开” 四字,忽然觉得这个字像被潮水冲上岸的老木雕,擦去青苔依然能看见细腻纹路。
写完这篇,我翻出家里的老户口本 —— 果然,一个 “府” 字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