珃字起名,是雅致还是冒险?一位姓名学顾问的真心话
去年夏天,一位挺着孕肚的准妈妈兴奋地冲进我的工作室,眼睛亮晶晶地问我:”老师,我在古诗词里看到 ‘ 珃’ 字,特别美!能用来给孩子起名吗?” 我当时愣了一下 —— 这个字确实美,但说实话,我已经三年没在新生儿名册上见过它了。
“珃” 字读作 rǎn(三声),《说文解字》里解释为 “玉的光泽”,字形上看是 “王” 字旁加个 “冉”,不算复杂,但也不算简单。我查了查《康熙字典》,发现它确实是个正经汉字,只是… 嗯,用得实在太少了。话说回来,现在家长起名越来越敢用生僻字,上周我还看到深圳某小学新生名单里,30% 的名字都带着至少一个我不认识的字,什么 “彧”” 翀 “”翯” 比比皆是。
从语言学角度看,”珃” 字发音还算顺口,但问题在于它的三声调。你们发现没有?三声字放在名字里特别容易 “吃音”—— 比如 “李珃” 连读,搞不好会被听成 “李冉”。去年就出过这么个案例:北京有个叫 “张珃” 的孩子,每次去医院挂号,系统都会自动打成 “张冉”,家长得反复解释。更别说方言区了,在粤语里 “珃” 和 “染” 同音,难免让人联想到 “染色”。
传统文化里倒没什么明确禁忌,但民间确实有种说法,认为太生僻的字 “压不住”。我奶奶那辈人就常说:”名字太金贵,孩子福薄受不起。” 虽然我觉得这有点迷信,但不得不承认,当老师二十年的表姐跟我说,她每次开学拿到名单,看到生僻字就头疼 —— 点名时卡壳不说,最怕电脑系统打不出来。去年她班上有个 “王珃”,期末考试准考证上硬是变成了 “王?”,孩子差点没能进考场。
话说回来,现代家长追求独特名字的心理我很理解。谁不想自家孩子有个与众不同的好名字?但咱们也得想想,这个名字最终是给孩子用的。我有个客户坚持给女儿起名 “珃琳”,结果孩子上幼儿园第一天,老师把 “珃” 念成了 “再”,全班小朋友跟着叫 “再琳”,小姑娘委屈得直哭。后来家长不得不去派出所加了个常用字,改成 “珃琳・李”,这才解决问题。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真心喜欢这个字,不妨搭配一个常见字平衡一下。比如 “珃” 字笔画适中(11 画),可以配个简单的字如 “一”” 之 “”文”。去年我给一对双胞胎起名就用了这个思路 —— 姐姐叫 “珃清”,妹妹叫 “珃溪”,既保留了 “珃” 的雅致,又不会太难认。其实现在户籍系统升级了,绝大多数生僻字都能录入,关键是要考虑日常使用的便利性。
可能我太保守了?毕竟时代在变,现在 “梓”” 涵 “”轩” 这些十年前还很少见的字,不也成了爆款名字吗?说不定再过五年,”珃” 字就会像 “玥”” 甯 ” 一样流行起来。但起名这事儿,终究要在个性与实用之间找个平衡点 —— 既要避免重名尴尬,也别让孩子为名字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你怎么看?如果你遇到一个特别美但很少用的字,会用它给孩子起名吗?欢迎聊聊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