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芃” 字失宠记:一个被时代错过的美好汉字
去年帮表妹给孩子取名时,我兴致勃勃地推荐了 “芃” 字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多美的意境啊。没想到她连连摆手:”这字看着就像 ‘ 凡’ 字戴了顶草帽,太奇怪了。” 我一时语塞,突然意识到这个曾经让我心驰神往的汉字,正在悄然退出起名舞台。
“芃” 字确实背负着沉重的文化行囊。《诗经》里用它形容草木丰茂的景象,《说文解字》说它 “草盛也”,明代《字汇》还特别注明 “音蓬”。我收藏的清代姓名录里,至少见过五个 “芃” 字命名的书生,想来他们的父母都期盼着子孙如草木般茁壮成长。记得在杭州灵隐寺见过一块光绪年间的功德碑,有位捐资人叫 “周芃”,当时还感叹这名字既有书卷气又不失生机。
但现代社会的实用主义铁律正在碾碎这种诗意。我家孩子出生时,我也动过用 “芃” 字的念头,直到目睹邻居小孩因为名字里的 “彧” 字总被老师念成 “或”,每次点名都憋得小脸通红。户籍窗口的朋友更直接:”生僻字?等着看孩子考试时写名字写到哭吧。” 后来翻检《通用规范汉字表》,”芃” 字确实不在常用字之列,某些地区的户籍系统甚至无法显示这个字。
当代家长的焦虑我太理解了。朋友给孩子取名 “芃宇”,结果幼儿园老师坚持认为是 “凡宇”,医保卡打成了 “芃(凡)宇”,最绝的是某次家长会签到表上赫然写着 “风宇”。这些乌龙事件在家长群里传开后,立刻有三位准妈妈默默划掉了备选名单里的 “芃” 字。说来讽刺,我们这代人能用手机打出 “饕餮”,却对 “芃” 字束手无策。
比起字形障碍,”芃” 字更大的困境是审美代沟。现在流行的是 “梓涵”” 昊然 “这样笔画匀称的字,就像服装店里的基础款,安全百搭。有次在母婴论坛看到热帖《这些字千万别用来取名》,” 芃 “字赫然在列,楼主理由竟是” 看起来像繁体字 “。更让我哭笑不得的是,某取名机构给客户推荐” 芃 “字时,对方反问:” 和网红名字 ‘ 一诺千金 ‘ 比,有什么特别寓意吗?”
但我觉得 “芃” 字被冷落实在可惜。它比 “萱”” 蔓 “更古朴,比” 森 “”林” 更灵动,那种破土而出的生命力是 “浩”” 博 “这类大字无法比拟的。前年参与校订地方志时,发现民国时期本地乡绅特别爱用” 芃 “字,光是” 芃圃 “”芃野” 这样的名字就出现过七八次。当时负责录入的 90 后实习生盯着屏幕嘀咕:”这些老辈人取名还挺小清新。”
或许我们正在经历某种文化断层。就像我外婆至今分不清 “抖音” 和 “微信”,年轻人也觉得 “芃” 字古老得像是青铜器上的铭文。但谁能保证二十年后的孩子不会觉得 “芃” 字很酷呢?毕竟 “子轩”” 雨桐 ” 这些当年的文艺范儿,现在不也成了菜市场名?
最近发现有个独立设计师品牌用了 “芃” 字做 logo,宣传语是 “野蛮生长”。这让我想起书房那盆总也养不死的绿萝,妻子戏称它是 “芃芃君”。你看,这个字其实一直在我们生活里潜伏着,只是换了个存在方式。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我 “芃字好不好”,我大概会说:”它像件青花瓷,美得很特别,但日常使用可能不如不锈钢碗方便。” 说到底,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选择汉字的理由,只是不知道等我的外甥女当奶奶时,她会不会对着曾用名排行榜感叹:”当年怎么会有人用 ‘ 梓’ 这种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