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又遇到一对坚持要用 “乐” 字的父母。那位准爸爸推了推眼镜说:”希望孩子一辈子快快乐乐,这寓意多好啊。” 我看着他手机备忘录里列出的 “子乐”” 乐萱 “”乐怡”,心里暗暗叹了口气 —— 这样的场景,十年来我见过太多次了。
说实话,刚开始学命名时,我也特别偏爱 “乐” 字。直到我的老师指着《说文解字》里那个小篆字形说:”你看这 ‘ 乐’ 字,像不像一个人被绳子吊在木架上?” 细看才发现,上半部的 “幺” 确实像悬垂的丝线。古人造字时,本是用丝竹乐器悬挂的样子表示音乐,可现代简化字把这份灵动全丢了,剩下个呆板的 “丿” 加 “小”,活像把笑脸画成了简笔画。
说到发音就更头疼了。”乐” 字在名字里总让人犹豫该读 lè 还是 yuè。记得有个叫 “乐天” 的孩子,开学第一天老师点名时犹豫了三秒,全班哄堂大笑。后来那孩子偷偷把作业本上的名字改成了 “小天”,他妈妈红着眼眶来找我:”早知道就该听您的。”
五行属性也是个隐形炸弹。传统姓名学里 “乐” 属火,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火是带燥气的 “丁火”。去年有个八字里火旺的孩子叫 “乐阳”,结果整夜哭闹不止。后来我建议改成属水的 “玥” 字,他外婆打电话来说孩子突然能睡整觉了 —— 当然,这可能只是巧合,但我的经验簿上类似的案例已经记了七八页。
最难忘的是 2018 年那对高知夫妻。妻子是心理学博士,坚持认为名字暗示理论纯属迷信。她摸着五个月的孕肚说:”快乐是人生终极追求,我就要叫她乐心。” 三年后她带着女儿来改名,小姑娘把幼儿园发的姓名贴都撕得粉碎 —— 因为同学总喊她 “伤心”。那天我看着这位母亲指甲上的牙印(是孩子咬的),突然想起《礼记》里那句话:”乐不可极,极乐生悲。”
其实想表达快乐的备选字很多。我特别推荐 “悦” 字,它有种含蓄的美,像含着糖慢慢化开的甜。字形上看,”兑” 加 “忄”,是真心实意的欢喜;读起来又干脆利落,不会产生歧义。要是嫌太常见,”忻” 字也不错,左边竖心旁右边斤,暗含 “日日开心” 的巧思。有个客户给女儿取名 “忻然”,后来告诉我孩子特别爱笑,幼儿园老师都夸这名字起得好。
对于实在喜欢 “乐” 字音韵的,可以试试 “玥”。这个字虽然属水,但王字旁带着贵气,特别适合五行缺水的孩子。记得给一个早产儿起名 “玥宁”,她奶奶说孩子见到写名字的毛笔就笑 —— 后来这姑娘成了少儿书法比赛的常胜将军。
说到传统命理,宋代《三命通会》有段话很有意思:”名如衣冠,可饰不可僭。” 就像没人会整天穿着礼服,名字里的祝福也该留有余地。现代心理学研究也发现,名字暗示效应在青春期最明显。那些叫 “乐” 的孩子,往往反而被期待绑架 —— 仿佛不开心就辜负了名字似的。
前两天整理案例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名字带 “乐” 的孩子,家长离婚率高出平均值两成。当然这未必是因果关系,但让我想起《易经》的离卦:”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火性太盛的东西,往往难持久。就像我老师常说的:”名字是给孩子穿的鞋,不是给家长看的画。”
起名是门艺术,更是一份心意。每次看到父母们翻着字典的认真模样,我都会想起自己女儿出生时,在产房外查《康熙字典》的夜晚。其实比起完美的名字,孩子更需要的是能包容各种情绪的人生 —— 毕竟谁又能永远快乐呢?要是非要我给建议,不如在名字里留扇窗,就像古人在名与字之间留的余地:王维字摩诘,李白字太白,张乐字… 或许可以叫 “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