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字名的泛滥:甜腻但家家都会做的桂花糕

桂字名的泛滥:甜腻但家家都会做的桂花糕

最近帮朋友整理幼儿园花名册,点名时喊了声 “小桂”,结果三个孩子齐刷刷回头。我愣了一下,心想这概率也太高了点。回家翻出老家的族谱,好家伙,光是 “桂芳” 就有五个,从曾祖母辈排到表姑妈,活像批发来的。这 “桂” 字怎么就跟取名杠上了呢?

 

说起来,”桂” 这字眼确实有点东西。我奶奶总爱念叨:”桂就是贵,取名字不带点彩头怎么行?” 老一辈对谐音梗的执着,简直能写本《汉字迷信大全》。不过他们倒也没全错 —— 古人科举放榜正值桂花飘香,从此 “折桂” 就成了金榜题名的代称。我猜当年那些中举的才子们,大概想不到自己给后世贡献了如此持久的取名素材。

 

但光有文化底蕴还不够,这字在实用性上简直是个六边形战士。发音干脆利落,和什么姓搭配都顺口。试想 “王桂香” 念起来像踩着落叶般清脆,换成 “王菊香” 就莫名带着股腌菜坛子味。字形也讨巧,左边木字旁透着质朴,右边俩土字叠着又显稳重。上次看见邻居家孩子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 “桂圆” 二字,虽然写得像被鸡爪子挠过的,但结构居然没散架。

 

有意思的是,这字在性别界限上格外宽容。小时候胡同里有个练摔跤的 “张桂军”,膀大腰圆能单手拎起石锁;隔壁裁缝铺的 “李桂英” 阿姨却瘦得像根绣花针。现在想想,”桂” 字就像块素色布料,男女老少都能往身上披。不过当代年轻人似乎不太买账,我表妹给闺女取名时撇嘴道:”桂字名听着像从八十年代穿越来的。” 倒也是,那会儿满大街的 “建国”” 桂兰 ” 组合,活像民政局发的标准套餐。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跟风特别有趣。我查县志时发现,1958 年全县突然冒出二十多个 “桂芝”,一问才知道是当时公社书记女儿叫这个名。后来在茶楼听几个老太太闲聊,说用 “桂” 字的孩子命硬,这说法八成是某个特别能生的祖奶奶编的 —— 她生了八个孩子全带 “桂” 字,可不就是越叫越多么?

 

有回在植物园遇到个叫 “桂魄” 的姑娘,这名字惊艳得让我愣是追着问了来历。她爸是酿酒师,取 “桂魄飞光” 的意境,比那些 “桂芬”” 桂琴 “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不过转念一想,桂花酿喝多了也上头,就像现在打开手机通讯录,满屏的” 桂 “字名看得人眼晕。上次陪产房等侄子出生,听见护士喊”37 床的桂字名家属 “,居然同时站起来三家人。

 

或许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命名爆款字。唐宋爱用 “之”” 卿 “,民国流行” 淑 “”贞”,而 “桂” 字就像它代表的花香,甜腻得让人又爱又烦。我嘴上嫌弃着,可要是将来给孩子取名,保不齐也会对着字典里的 “桂” 字犹豫三秒 —— 毕竟谁能拒绝这种刻进 DNA 里的吉利话呢?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