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慧” 字标记的一代

被 “慧” 字标记的一代

上周在咖啡馆等人时,邻座突然传来一声 “慧婷”,我下意识抬头 —— 这已经是我今天第三次听到带 “慧” 的名字了。说来有趣,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似乎总能在各种场合遇见几个 “慧”:小学同学张慧、大学室友林慧、现在公司里还有个总爱穿碎花裙子的陈慧敏。

 

“慧” 在《说文》里解为 “敏也”,说白了就是反应快。但我总觉得这个字比单纯的聪明多些韵味,像月光穿过竹林投在地上的斑驳,明亮却不刺眼。记得初中语文老师曾半开玩笑地说:”‘ 慧 ‘ 字上 ‘ 彗’ 下 ‘ 心’,是要把扫帚星装进心里吗?” 当时全班哄笑,现在想来倒觉得这拆解意外地贴切 —— 那种能扫清迷雾的透彻,不正是智慧的本相?

 

我表姐给女儿起名 “慧珊” 时说过:”希望她聪明却不尖锐。” 这话让我琢磨了很久。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波生育高峰里,”慧” 字突然成了女孩名的宠儿。我妈那辈人总爱说,那时候谁家生了闺女,翻字典十有八九会停在这个字上。想来也是,改革开放刚见成效的年代,父母们既盼着孩子能读好书出人头地,又希望她们保留传统里 “蕙质兰心” 的温婉,”慧” 字可不就正中下怀?

 

高中同学李慧有个特别的本事。每次和人争执后,总是她先递来和解的纸条。有次我忍不住问为什么,她边转笔边笑:”赢了口舌输了感情,多不划算。” 这话当时听着像早熟,现在回想,她书包里那本折角的《庄子》或许早就给出了答案。后来在同学录上看到她的留言:”爸妈说 ‘ 慧’ 是看破不说破的智慧”,忽然觉得这名字真是量身定做的容器,盛着她与生俱来的通透。

 

不过这些年,”慧” 字似乎渐渐从新生儿名册上退潮了。有回在亲子论坛看到年轻妈妈吐槽:”现在谁还叫 ‘ 慧’ 啊,听着跟中年会计似的。” 这话虽然刻薄,倒点出了某种集体无意识 —— 当每个教室都有三五个 “慧”,智慧反而成了最平庸的期待。就像我姑妈家双胞胎分别叫 “慧欣”” 慧然 “,去年高考填志愿时,姐妹俩不约而同地在特长栏写下” 无 “,气得姑妈直跺脚:” 白瞎了我起名时烧的脑细胞!”

 

当然也有例外。前年采访过一位非遗传承人周慧兰,五十多岁的女士说起檀香扇制作工艺时,眼睛里闪着小姑娘般的光亮。她工作室墙上挂着幅字:”慧心巧手”。问起含义,她边打磨扇骨边答:”我爸说慧字要落在手上才作数。” 那一刻突然明白,有些名字像老树,年岁愈长愈能显出筋骨。

 

如今翻看毕业照,那些带着 “慧” 字的女孩们早已散落四方。有人成了精算师,有人在菜市场卖水产,还有个在微博做情感博主,ID 就叫 “慧眼不慧心”。名字终究只是父母寄出的第一封信,收件人用大半生续写不同的结局。就像我那个总考倒数第二的小学同学王慧,去年在山区支教时给我发照片,她站在泥操场中央,背后是歪歪扭扭的 “智慧书屋” 四个字,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最近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宠物名叫 “慧慧” 的越来越多了。楼下便利店老板养了只边牧,每次喊 “慧慧别啃拖鞋”,那狗子就歪着头装无辜。这大概是最好的时代隐喻 —— 当我们不再把智慧当作沉重的期待时,反而能轻快地把它别在衣领上,像枚不再发烫的徽章。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