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每个孩子都叫 “轩”

当每个孩子都叫 “轩”

 

上周参加朋友孩子的百日宴,主持人念贺卡名单时,我差点笑出声 —— 五个小朋友里,三个名字带 “轩”:梓轩、昊轩、逸轩。这场景熟悉得让我想起小区楼下喊孩子回家的阿姨们,那拖长的尾音里,“轩” 字像串糖葫芦似的被反复戳中。回家翻出侄子的幼儿园花名册,果然,“轩” 字以压倒性优势占据 C 位,堪比名字界的网红奶茶,人手一杯。

 

“轩” 字是怎么火起来的?

 

说实话,我第一次认真琢磨这个字,是因为邻居家狗都叫 “阿轩”(主人解释:听着贵气)。查了资料才发现,“轩” 本义是古代车辕,后来引申出 “高扬”“气度” 的意思。字形也讨巧 —— 左边 “车” 象征行进,右边 “干” 像撑起的骨架,组合起来有种向上的张力,仿佛自带 “人生开挂” 的潜台词。音韵上更是满分选手:开口音 “xuān” 掷地有声,比闷闷的 “涵”“浩” 明亮,又比飘忽的 “子”“兮” 稳重,完美踩中家长 “既要文雅又要响亮” 的纠结心理。

 

但我觉得吧,大多数父母压根没想这么深。有回在母婴店听见两位妈妈聊天:“选‘轩’字是因为算命 APP 评分高”“我闺蜜儿子用了后钢琴比赛拿奖了,图个吉利”。你看,这字早被剥离了文化内涵,变成一种社交货币 —— 就像买包选经典款总不会错,谁管它最初的设计灵感是不是来自中世纪马鞍?

 

爆款名字的副作用

 

我妈当了一辈子小学老师,前年退休时吐槽:“点名时一喊‘子轩’,站起半个班,剩下半个是‘梓轩’。” 更荒诞的是,她班上出现过 “陈轩” 和 “程轩” 同桌,发作业全靠学号。这种流水线式的命名,表面看是追求 “不凡”,实则落入了另一种平庸。我有个客户给双胞胎分别取名 “云轩”“雨轩”,美其名曰 “连贯”,结果孩子上户口时工作人员头也不抬:“今天第三对轩字双胞胎了。”

 

名字本该是个人故事的起点,现在倒像批量下载的模板。有次陪朋友看楼盘,销售总监叫 “李伟轩”,我随口问:“‘伟’字是家谱排辈吗?” 他愣了下:“呃,我爸说‘伟轩’听着像总裁。” 你看,连商业社会都学会用 “轩” 字镀金了。

 

被低估的汉字遗珠

 

当然不是说要彻底抛弃 “轩”,但或许我们可以更贪心一点?比如:

 

  • “珩”(héng):玉器名,字形如佩玉悬垂,音调清越。我见过一个姑娘叫 “楚珩”,念出来像敲击编钟。
  • “绥”(suí):有安抚、平安之意。去年认识一位茶艺师叫 “竹绥”,每次签名都像在纸上铺开一卷帛书。
  • “勰”(xié):表示和谐,脑补一下 “顾勰” 这个名字 —— 既少见,又透着书卷气的较真劲儿。

 

这些字就像古董市场的冷门物件,蒙尘不是因为不好,只是缺个懂行的买家。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说文解字》里对 “轩” 的另一解释:车厢前高后低称 “轩”,前低后高叫 “轾”。或许名字也如此,有人追逐仰视的 “轩”,有人偏爱俯身的 “轾”。下次再遇到 “轩” 字辈小朋友,我大概会多嘴问一句:“你爸妈有没有告诉你,这个字原本指的是马车哪部分呀?”

 

—— 厨房飘来泡面香,果然 “轩” 字不能当饭吃。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