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为什么不能带黑字呢?

记得上个月有位年轻爸爸来找我,带着本《说文解字》就来了。您猜怎么着?他非要给儿子起名叫 “墨黑”,说这俩字组合特别有文人气质。我当时端着茶杯的手都抖了一下 —— 这十几年里,敢用 “黑” 字起名的家长,十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请求时,我脑子里立刻蹦出二十年前在山西采风的经历。那个小山村有位老先生,指着族谱跟我说:”看见没?我们这一支从不用 ‘ 黑’ 字,连 ‘ 玄’ 字都避讳。” 他当时蘸着茶水在桌上写了个 “黑” 字,那墨水般的笔画在木桌上洇开的样子,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但时代变了啊,现在年轻人可不管这些老讲究。

 

咱们先说说这个字的发音。”黑” 字在普通话里是阴平调,按理说应该挺稳当的,但您试着连续念三遍 “hei hei hei”,是不是莫名觉得嗓子发紧?我在北京语言大学做交流时,有位语音学教授跟我说,这个音节带着种 “气流阻断” 的感觉。不过有趣的是,去年给一对音乐人夫妇的孩子起名时,他们反而看中了这个特点,说 “黑” 字发音有种爵士鼓的顿挫感。

 

字形上就更值得玩味了。您看 “黑” 字那个四点底,活像几滴墨汁溅在纸上。我有个搞平面设计的老客户,非说这个字的结构特别有视觉冲击力。但传统姓名学讲究 “字形如人”,那些来求名的老人家看见这个字就皱眉,说看着就想起衙门里的黑脸判官。记得 2018 年有个案例,杭州的夫妻坚持要用 “黑” 字,老太太当场摔了茶杯,这事儿后来成了我们这行的经典调解案例。

 

文化象征这块儿,水就更深了。去年在成都的民俗研讨会上,我们争论到半夜。陕西来的学者拍桌子说 “黑” 代表秦朝尚黑,是正统;广东的同行马上反驳说岭南地区至今避讳这个字。我自己处理过最棘手的案例,是个中非混血家庭,非要取个带 “黑” 字的名字来彰显血统,结果爷爷奶奶从老家打来电话哭诉。最后取了个谐音的 “赫” 字,才算皆大欢喜。

 

现代审美倒是个突破口。现在年轻人迷什么 “暗黑系”” 酷黑风 “,连手机都非要买磨砂黑的。我书架上那本《当代姓名趋势报告》显示,00 后父母对” 黑 “字的接受度比 90 后高了 23%。有个玩摇滚的爸爸跟我说:” 就要 ‘ 黑’ 这个字的叛逆劲儿!”结果上了幼儿园,孩子天天被叫” 小黑炭 “,哭着要改名。这事儿让我反思了很久 —— 我们起名时是不是太追求特立独行了?

 

说到这儿,想起个有趣的案例。前年有个科技公司的 CTO,非要给双胞胎起名 “黑曜”” 白曜 “,说这俩词代表他做的黑白名单防火墙系统。我劝了三次,最后改成” 皓曜 “”暎曜”,既保留了职业特色,又避开了直接的颜色暗示。您看,起名这事儿就像煮茶,火候太猛容易苦,太淡又没滋味。

 

现在我给人建议时总会说:用 “黑” 字不是不行,但得讲究方法。比如搭配些明亮的字眼,”黑” 配 “朗” 就比单用强;或者用在不显眼的位置,像 “子黑” 就比 “黑子” 温和得多。有对画家夫妇去年采纳了我的建议,给孩子取名 “黑楠”,既保留了艺术感,楠木的意象又中和了黑色的冷硬。

 

说到底啊,每个汉字都像块老玉,带着千百年的包浆。我们这代人既要懂得以往的规矩,又得明白现在的活法。下次再有人问我能不能用 “黑” 字,我大概会先问他:您想要这个字承载怎样的期待?是标新立异,还是别有深意?毕竟名字是给孩子一生的礼物,得既戴得出去,又经得起细看。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