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归根处,名藏草木心

叶落归根处,名藏草木心

前些天在小区散步,偶然瞥见儿童游乐区的名牌 ——”叶萱”” 叶朗 “”叶蓁蓁”,三个带着 “叶” 字的小名在夕阳下晃得我眼花。什么时候起,”叶” 字成了取名界的宠儿?这抹绿色悄然爬进了千家万户的户口本,倒让我想起老家门前那棵总在秋天第一个泛黄的老槐树 —— 人人都爱它夏日的浓荫,却少有人记得它落叶时的模样。

 

“叶” 字天生一副好皮相。你看那 “口” 字托着 “十” 字,像极了一片安稳躺在掌心的叶子,边缘还带着微微上翘的弧度。读起来也温柔,”yè” 这个音从舌尖轻轻一送就滑出去,不像 “石” 字那般硬邦邦,更没有 “血” 字那种凌厉感。记得邻居家给女儿取名 “叶萱” 时,那位怀孕时常梦见梧桐树的妈妈说:”就想找个像羽毛般轻盈的字。” 这倒让我想起《诗经》里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的句子,古人早把树叶与生命延续的意象悄悄缝合。

 

在江南老家的方言里,”叶” 与 “业” 同音,小时候总听老人念叨 “好名带叶,家业不歇”。这种谐音崇拜暗合了中国人对血脉传承的执念,就像《楚辞》中 “洞庭波兮木叶下” 的吟咏,落叶归根的母题在文化基因里流转千年。有趣的是,现代人又给这个字注入了新解 —— 朋友给儿子取名 “叶湛”,说是取 “叶脉清晰如人生路向,湛然明净似赤子之心” 的意思。这倒比武侠剧里 “叶孤城” 那种孤绝的名字接地气得多,至少不用担心孩子上学被同学起绰号。

 

不过最让我玩味的,是那些打破常规的 “叶” 字名。曾在地铁站听见一位母亲呼唤 “叶铮”,小男孩回头时马尾辫一甩,名字里的金属质感竟和孩童的朝气奇妙融合。这让我想起《礼记》中 “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 的比喻,柔中带刚的 “叶” 字,或许比那些堆砌 “豪”” 杰 “”伟” 的名字更耐咀嚼。当然也有翻车的案例,表姐同事给孩子取名 “叶繁”,本意是 “枝繁叶茂”,结果方言念出来成了 “要烦”,每次家长会都引发善意的哄笑。

 

翻阅族谱时发现,曾祖父那辈人极少用 “叶” 字取名,倒是 “松”” 柏 “”梅” 这类带节气象征的字更受青睐。如今这波 “叶” 字风潮,与其说是复古,不如说是都市人对自然的代偿性渴望。就像写字楼里摆多肉植物的白领,给孩子的名字里也偷偷藏进一片精神绿洲。有次在亲子论坛看到个帖子,楼主坚持要给女儿取名 “落叶”,被网友劝了三百楼 —— 美则美矣,可曾想过孩子将来简历上顶着这个名字的尴尬?

 

深秋整理旧书时,一片银杏叶从《本草纲目》里飘出来,书页上正好记载着 “银杏叶形如鸭掌,故又名鸭脚”。突然觉得中国人的名字何尝不是如此?每个字都带着古老的形状,却在新时代的阳光里投下斑驳的影子。那些叫 “叶” 的孩子,终将长成自己的树,而父母不过是把最初的那片叶子,轻轻别在了他们人生的衣襟上。

 

下次再遇见名字里带 “叶” 的人,或许该问问他们是否知道自己的名字里,藏着多少草木轮回的故事。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