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止的美丽:一个起名顾问眼中的 “姝” 字困境

被禁止的美丽:一个起名顾问眼中的 “姝” 字困境

上周三的午后,阳光斜斜地照进我的工作室,李女士红着眼眶坐在我对面,手里攥着那张被退回的出生证明申请表。”王老师说 ‘ 姝’ 字明明很美啊,怎么就不能用了呢?” 她声音里带着不解和委屈。这已经是今年第三个因为 “姝” 字被拒而来找我的家长了。

 

说来也巧,十年前我刚入行时,”姝” 字还是起名界的宠儿。记得有位老教授给孙女取名 “静姝”,说是取自《诗经》”静女其姝”,寓意女子娴静美好。那时候,这个字在名字库里畅通无阻,谁曾想如今竟成了户籍窗口的 “敏感词”。

 

“姝” 字确实美得不可方物。拆开来看,”女” 旁加 “朱”,本义就是指女子容貌姣好。我翻过不少古籍,从《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对这个字的解释都出奇地一致 —— 美好、娴静、端庄。在传统姓名学里,它属于那种 “稳妥字”,既不会太过张扬,又自带三分书卷气。前些年流行的 “姝妍”” 姝慧 “”文姝” 等组合,现在想来都透着股子雅致。

 

但问题就出在这 “美好” 上。大概五年前开始,我陆续接到各地同行反馈,说某些地区的户籍系统开始限制 “姝” 字的使用。起初以为是系统故障,后来才发现是动了真格。某地 2020 年更新的生僻字库中,”姝” 字赫然在列。窗口工作人员也很无奈:”系统里打不出来,我们总不能手写吧?”

 

这倒让我想起去年遇到的一个典型案例。杭州的赵先生坚持要给女儿用 “姝” 字,前后跑了三趟派出所,最后工作人员偷偷告诉我:”不是我们为难人,是系统自动拦截。” 后来他们改用同音的 “书” 字才勉强过关。但赵太太至今耿耿于怀:”‘ 书 ‘ 和’ 姝 ‘ 能一样吗?一个说的是书本,一个说的是气质啊!”

 

政策层面看,禁用 “姝” 字并非全无道理。现行《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录的 8105 个汉字中,确实有些字因为录入系统不兼容被暂时限制。但细究起来,”姝” 字既非生僻字(在古典文献中出现频率其实很高),也不是多音字,更不容易写错。我私下对比过几个城市的禁用字清单,发现标准相当混乱 —— 有的城市禁用 “姝” 却允许更冷僻的 “婳”,有的地方反过来。这种各自为政的状况,让家长和我们都无所适从。

 

更深层的问题恐怕还在社会心理。这些年见过太多家长,起初都想用些独特字眼,结果不是撞上政策红线,就是陷入谐音陷阱。有位客户原本想取名 “姝菲”,结果家里老人一听就说像 “舒服”,硬是给否了。更讽刺的是,某些网红名字用烂了之后,连带着整个字都遭殃。比如前些年大火的 “梓” 字,现在已经被不少家长自动拉黑,生怕孩子将来在班上遇到四五个 “梓涵”。

 

不过话说回来,最让我心疼的还是那些真心喜爱传统文化的人。去年遇到位中文系老师,她翻遍《楚辞》给女儿选了 “兰姝” 二字,结果在派出所碰了钉子。当时她苦笑着对我说:”我们总说要传承文化,可连《诗经》里的字都用不了,还谈什么传承?” 这话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里很久。

 

站在起名顾问的立场,我其实理解政策的初衷。统一用字规范确实能减少很多麻烦,基层工作人员也省心。但每次看到客户失望的眼神,我还是会想:我们是不是把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了?那些承载着千年文化的美丽字眼,难道真要因为技术原因就永远退出姓名舞台?

 

有意思的是,就在上个月,某地户籍系统升级后突然解禁了一批字,”姝” 字赫然在列。消息传开后,好几位老客户跑来问我能不能给孩子改名。这大概就是所谓的 “美丽代价” 吧 —— 当政策与审美博弈时,普通人永远处在被动等待的位置。

 

夜深人静时,我常翻看那本用了十年的《起名用字字典》。在 “姝” 字那一页,还留着当初用红笔做的标记:”气质高雅,宜用于女名”。纸页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或许有一天,这些被禁的字会像遗失的古籍一样,等着我们重新拾起。到那时,希望不再有人红着眼眶问:”这个字明明很美,为什么不能用呢?”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