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起名 “天” 为什么不好》
前几天在母婴论坛看到个热帖,一位准妈妈坚持要给未出生的孩子起名叫 “张天”,结果婆婆当场摔了茶杯,说这是 “要遭天谴的”。评论区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觉得老人家迷信,也有人认为 “天” 字确实太狂。这让我想起我表姐家那场闹剧 —— 她给儿子起名 “天佑”,结果孩子爷爷连夜翻出族谱,指着某一页 “凡名犯天者,多早夭” 的朱批,死活要改名。
说实话,我挺理解这种纠结。当年我老婆怀孕时,我也曾对着字典痴迷过 “天” 字,直到有次在幼儿园做志愿者,听见老师点名:”李天!王天!张天!” 三个小男孩齐刷刷站起来,活像某个偶像男团的替补队员。最绝的是有个孩子奶声奶气地解释:”因为我爸爸说,我是他的整个天空。” 当时我胳膊上的鸡皮疙瘩,现在想起来还能冒出来。
从民俗角度看,”天” 字确实是个微妙的存在。我老家皖南有个说法:”男不沾天,女不碰仙”。镇上曾经有个叫 “陈天赐” 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永远坐在教室最后一排 —— 不是因为他个子高,而是老师们潜意识里觉得 “这孩子名字太大,压不住”。更别说那些脱口而出的调侃:”你咋不上天呢?”” 今天作业写完了吗?没写完你对得起这个名字吗?”这些玩笑背后,藏着某种隐秘的道德绑架:既然叫” 天 “,就该比别的孩子更优秀吧?
单从实用角度说,”天” 字也够让人头疼的。试想下这些场景:医院叫号系统喊 “请李天到 3 号诊室”,结果站起半个候诊区的人;孩子第一次写名字,哭着说 “为什么别人都是两笔,我要画四笔”;更别说未来填各种表格时,”天” 这个字永远会被系统误判为 “先生” 的称谓。我邻居家孩子叫 “周天”,每次快递员打电话都问:”是周天先生吗?您周天在家吗?” 活生生把名字过成了星期段子。
当然也有例外。我认识一位天文系教授,真给儿子起名 “沈天穹”,孩子现在麻省理工读天体物理。但普通人家的 “天”,往往成了父母野心的投射。就像我表姐后来喝醉时说的:”当时就想让他被老天保佑,哪知道名字成了他的紧箍咒。” 她儿子现在上初中,同学们都叫他 “天气预报”,因为 “天佑同学今天又 emo 了”。
如果实在喜欢 “天” 的意境,不妨考虑些变通方案。我女儿同学里有叫 “昊然” 的,取 “苍昊” 的广阔却避了直白;还有用 “宸”(北极星所在)这类冷僻但不失大气的字。记得有次家长会,听到个惊艳的名字叫 “陆既白”,取自 “东方既白”,比赤裸裸的 “天” 字多了三分留白。这些名字像水墨画的飞白,比工笔写实的 “天” 更耐人寻味。
最近重读《红楼梦》,发现曹雪芹早把起名的艺术玩透了。贾宝玉、林黛玉这些名字,看似寻常却暗藏玄机,比直接叫 “贾天”” 林仙 “高明太多。突然理解了我奶奶当年的话:” 好名字要像旧衣裳,贴身却不扎眼。”现在每次听到幼儿园老师喊” 子轩 “”欣怡” 这类爆款名,反而觉得那些叫 “二狗”” 铁蛋 ” 的孩子,说不定活得更自在。
说到底,起名这事儿就像在瓷器上题字。太张扬的笔画容易烧裂,太谨慎的构图又失了趣味。如果此刻你正对着 “天” 字犹豫,不妨学学我当年的妥协 —— 最后给我女儿起名 “昭昭”,取 “天道昭昭” 之意,却留了人间烟火的余地。毕竟父母之爱,本就不必惊动上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