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字为什么不带草》

《起名字为什么不带草》

 

上周帮表妹的新生儿取名,刚提议 “小苒”—— 草字头配个 “冉” 字,寓意草木向阳 —— 她婆婆立刻皱眉:”带草?不行不行,听着像野孩子。” 我差点被茶水呛到:这年头,连汉字都开始分三六九等了?

 

你发现没?满大街的 “张伟”” 李娜 “,但” 张草 “”李草” 几乎绝迹。倒不是 “草” 字本身多罕见,它明明活在 “草莓”” 草原 “这些美好词里。可一旦塞进人名,就像给娃披了件破蓑衣。我邻居家小孩叫” 王子萱 “,她妈得意地解释:” 萱草忘忧,多雅!”可若直接叫” 王小草 “,怕是要被当成充话费送的。说白了,我们对待” 草 ” 字,活像对待香菜 —— 切碎了当配料可以,整棵端上桌就遭嫌。

 

这偏见倒有几分历史渊源。读《诗经》时我查过,”蒹葭”” 卷耳 “这类草木名挺常见,但单独用” 草 “字作名的,翻遍典籍也难找几个。汉代有个叫” 灌夫 “的将军,绰号” 灌草 “,史书特意记一笔,可见稀罕。古人造字时,” 草 “就蹲在鄙视链底端 —— 你看甲骨文里的” 草 “,像不像两片耷拉的叶子?后来衍生出” 草寇 “”草稿”,更添了潦草寒酸气。我认识个民俗学教授,他讲课时总爱说:”名字是道符咒,谁愿给孩子贴 ‘ 命如草芥 ‘ 的标签?”

 

但这事儿经不起细琢磨。去年在城东小卖部遇见个大叔,大名 “李草根”,他叼着烟乐:”爹妈种地的,觉得草最耐活。” 这名字反而透着股混不吝的生命力。反观我姑父花三千块找 “大师” 取的 “王梓豪”,现在小区里喊一嗓子,能窜出五个重名的。现代人对名字的吉利焦虑,活像在超市抢购有机蔬菜 —— 其实吃进肚里都是碳水化合物。

 

有回在育儿群围观吵架:90 后妈妈想给女儿注册 “田小草”,爷爷奶奶连夜打电话骂 “想让孩子当韭菜吗”。最后妥协成 “田筱禾”,拆开看还是草字头,但老人就吃这套。更讽刺的是,这群人转头就给娃买 “小雏菊” 图案的连体衣,朋友圈配文 “愿如花草般自由生长”。我们对 “草” 字的拧巴态度,活脱脱是文化基因里的势利眼发作。

 

当然也有例外。我采访过一位非遗传承人,本名 “冯草灯”,他说祖上做油纸伞的,”草” 代表灯芯材料。这名字现在听着反而像文艺片主角。还有个网红叫 “草叔”,粉丝觉得 “又土又潮”。这倒让我想起老家谚语:”贱名好养活”,如今反倒成了个性标签。可见执念归执念,时代的风往哪吹,名字的价签就往哪飘。

 

写完这篇稿子那天,我特意翻了下植物图鉴。原来韭菜真是百合科的,香椿属于楝科 —— 你看,我们天天吃草而不自知,倒对名字里的 “草” 字挑三拣四。下次再听见 “张小花”” 李大树 “,我大概会暗自嘀咕: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凭什么小草就不能上台面?不过嘛… 要真让我给孩子取名,大概还是会避开” 草 ” 字 —— 有些偏见啊,像扎在指甲缝里的刺,明知该拔,手却诚实地缩了回去。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