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字起名为什么不好?

歆字记

上周又接到年轻母亲的电话,她犹豫要不要给女儿用 “歆” 字。”朋友圈看到好几个歆怡、歆然,特别怕重名…” 她声音里带着那种我熟悉的焦虑。怎么说呢,这让我想起十年前在杭州南宋御街的茶馆,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字在新生儿名单里频繁跳出来,像突然被风吹起的纸鸢。

 

当时手边正好有本《说文解字》,翻到 “歆” 字条时茶都凉了。”神食气也” 四个字在泛黄的纸页上格外醒目。这个从 “欠”(张口)与 “音” 组合的字,本义是祭祀时神灵享用祭品香气的动作。东汉郑玄注《诗经》”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时特别强调,这种享用是 “嗅闻” 而非吞咽 —— 多么精妙的通感,把虚无缥缈的信仰体验具象成了舌尖颤动的期待。

 

但现代父母哪管这些。2018 年我在上海某妇产医院做调研时,护士长递来的名单上每页至少出现两个 “歆” 字。整理近十年数据会发现,这个字在女名中的使用率从 2013 年的 0.7% 飙升至 2022 年的 4.3%,在江浙沪地区甚至达到 6.8%。有位取名软件工程师私下告诉我,他们在算法里给 “歆” 字打了 “仙气值满分” 的标签。

 

记得有个案例特别有意思。2016 年夏天在杭州龙井村,穿亚麻长裙的孕妇坚持要给孩子取名 “歆玥”。她说在孕期梦见过这个组合,醒来查手机发现 “玥” 是神珠,”歆” 能通灵。我委婉提醒 “玥” 字在户籍系统常被误录为 “月”,而 “歆玥” 连读容易拗口。三个月后收到她的消息,说最终定了 “歆然”,因为算命先生说五行缺火 —— 虽然现代语言学里压根没有 “字形带火” 这种说法。

 

但更让我唏嘘的是去年遇到的相反案例。北京朝阳区某互联网高管给女儿报户口时,执意要用 “歆” 字配生僻字 “婋”。他说要让孩子 “从名字就开始筛选社交圈”,结果小学班主任连续三年把女孩名字念成 “欠虎”。现在孩子自己哭着要改名,这位父亲才红着脸来咨询简化方案。呃… 这类家长总让我想起给明清瓷器贴二维码的行为。

 

这些年解释了无数遍,”歆” 字在音韵学上其实是个小麻烦。它属阴平声,与去声字搭配容易产生下沉感,比如 “歆悦” 听着就像叹气结尾。有次在成都讲座,现场用方言读 “张歆艺” 这个名字,前排阿姨突然笑起来:”像在说 ‘ 张心累 ‘!” 更准确地说,这个字就像小提琴的泛音,单独很美,但需要合适的和弦衬托。

 

书写问题也常被忽视。七岁以下儿童写 “歆” 字,十个里有八个会把右边的 “欠” 画成哭脸。2019 年跟踪调查显示,用 “歆” 字的孩子在一年级写自己名字平均多花 1.7 分钟。有位书法老师跟我吐槽,现在作业本上歪歪扭扭的 “歆” 字,活像戴歪了厨师帽的小人 —— 虽然这么说有点刻薄,但我有时也觉得,某些家长追求 “独特” 时,是不是忘了孩子还要考试计时?

 

当然也有惊艳的案例。去年春天在苏州博物馆,偶遇名叫 “歆蕤” 的姑娘签名。她父亲是古琴修复师,母亲研究植物图谱,”蕤” 取自《楚辞》”裳薜荔兮带女萝” 的草木意象。女孩二十出头,当被问及名字时说:”小时候嫌难写,现在觉得每个笔画都在提醒我慢慢生活。”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她手腕的墨迹上,那一瞬间,我忽然理解了这个字穿越千年的生命力。

 

最近给重庆的双胞胎起名时,建议姐姐用 “歆” 配 “昀”(日光),妹妹用 “忻”(喜悦)配 “昀”。既保留相似的音律美,又通过字形差异给姐妹各自的身份认同 —— 这种微妙的平衡,或许才是传统字词现代转型的理想状态。走出咖啡馆时,孩子母亲突然回头问:”老师,您自己会给女儿用这个字吗?”

 

我望着解放碑上空盘旋的鸽子,想起抽屉里那沓被翻烂的取名方案。某个潮湿的午夜,其实我也在纸上写过 “歆” 字配亡妻的姓氏,最终却让墨水晕成了模糊的月亮。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