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渍染黄的禁忌:一个姓名学者的 “懿” 字困局

茶渍染黄的禁忌:一个姓名学者的 “懿” 字困局

记得第一次听说 “女用懿字克夫家” 时,我把嘴里的普洱茶全喷在了那本明代《姓名汇典》上。泛黄的纸页顿时洇开一片棕褐,像极了族谱里被朱砂划掉的名字。那是去年立夏,我兴冲冲给侄女拟了 “书懿” 这个名字,却被姑婆用筷子敲着手背否决:”你这读书读傻了的,不知道懿字要招婆家晦气?”

 

(一)

 

早年间我也当这是无稽之谈。直到在江城档案馆看到光绪年间某大户的族谱 —— 连续五代女儿名中的 “懿” 字都被墨线粗暴贯穿,像一道道封印。最绝的是其中一页还粘着褪色的符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 “壹煞回宫”。这个嘛,就得从《说文解字》说起了。

 

“懿,专久而美也。” 许慎这个解释看着体面,可我们这行都知道它和 “壹” 字是通假关系。东汉那会儿的《白虎通》里就暗搓搓写过:”后妃称壹,治宫门。” 您品,细品。去年在西安碑林见到块武周年间的墓志,原该写 “懿德” 的地方硬生生凿改成 “婉德”,那凿痕现在想起来还硌得慌。

 

(二)

 

说来好笑,查证 “懿” 字五行属性那天,楼下装修队的电钻声简直像在嘲笑我的较真。但有些事就是邪门,前年有个女客户非要给女儿用 “懿” 字,结果孩子入学第一天就被班主任私下建议 “改个温和点的名字”。更绝的是那 HR 朋友的醉后真言:”看到简历上 ‘ 张懿 ‘ 两个字,总觉得是来抢我位置的。”

 

可能是我太敏感。但您要非问我相信这些禁忌吗?我只能说 —— 那本被茶渍染黄的《姓名汇典》现在压在我抽屉底层,而江城族谱的霉味儿倒是真的。某位老先生说过:”所谓禁忌,不过是前人摔跟头留下的血痂。”

 

(三)

 

表面看是封建残余… 不过等你在祠堂见过那些被朱砂划掉的名字,在民政局听过新生儿父母为某个字争得面红耳赤,就明白问题从来不在字本身。就像我姑婆坚持用 “招娣” 这种名字,你说她迷信吧,她只是被三十年前难产的血吓破了胆。

 

后来发现更绝的是,”懿” 字在台湾某些地区意外受欢迎。高雄有个命理师跟我吹嘘:”我们专给企业女高管用这个字,镇得住场!” 你看,同样的笔画,海峡两岸能解读出完全相反的能量。

 

(四)

 

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或许就像那本泡了茶的《姓名汇典》,真正作祟的是我们泼上去的恐惧。有回帮客户避开 “懿” 字选了 “宜” 字,结果她婆婆又嫌 “宜” 谐音 “姨”—— 这死循环简直让我想起被电钻声折磨的那个下午。

 

写到这里突然不确定了。那对坚持用 “懿” 字的年轻父母,上周给我发来女儿跳舞的视频。小姑娘胸前的名牌亮闪闪的,而镜头外她奶奶的叹息轻得像句诅咒。

 

当然这些讲究说到底…(茶凉了,下次再聊吧)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