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 字起名的禁忌:一位姓名学研究者的观察与思考
去年冬天,有位姓林的客户执意要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 “林楷”。说实话,我当时就皱起了眉头。倒不是因为这个字不好,而是这些年见过了太多因为 “楷” 字引发的麻烦。我劝他再考虑考虑,可他坚持认为 “楷” 寓意好,是 “楷模” 的意思。结果呢?上个月他打电话告诉我,孩子上幼儿园后,小朋友们总叫他 “林凯子”,孩子回家哭了好几回。
这事儿让我想起十年前我刚入行时遇到的第一个 “楷” 字案例。那是个叫 “张楷” 的年轻人,来找我改名。他说从小到大,同学都管他叫 “张开”,后来连同事也这么叫。更糟的是,他相亲时对方家长一听名字就摇头,说 “楷” 字不吉利。嗯… 这就要说到 “楷” 字背后的文化禁忌了。
从字形上看,”楷” 字拆开是 “木” 和 “皆”。木字旁本无大碍,但 “皆” 字在古语中有 “尽、全” 的意思。老一辈人觉得,这寓意太满,反而不好。我师傅当年跟我说过:”名字要留白,就像水墨画,满了就死了。” 这话听着玄乎,但细想不无道理。再者,”楷” 与 “开” 同音,在不少方言里,”开” 字常与 “开瓢”(脑袋开花)、”开膛” 等不吉利的说法挂钩。
记得有次在浙江做调研,当地一位老人给我讲了个故事。说民国时期他们村有个叫 “李楷” 的读书人,乡试前被同窗嘲笑名字不祥,结果真就名落孙山,后来投河自尽了。这当然可能是附会,但民间对名字的忌讳往往就是这样口口相传形成的。
从音韵学角度看,”kǎi” 这个发音在汉语里属于开口呼,气流直出无阻,给人感觉太直太硬。我做过的统计显示(虽然样本不大),名字带 “楷” 的人,性格确实普遍比较倔。去年遇到的那个 “王楷然”,就因为太较真,在公司里人缘很差。当然,这可能只是巧合,但音韵对人的心理暗示确实值得琢磨。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在意这些了。我侄女的同学里就有叫 “陈楷乐” 的,孩子过得挺开心。有次聚餐我特意问孩子妈妈,她说:”什么忌讳不忌讳的,我们觉得好听就行。” 这话让我挺感慨的 —— 我们这代人是不是把某些禁忌看得太重了?
前年有个案例特别有意思。一对高知夫妻坚持要给双胞胎取名 “楷文”、”楷武”,说取自 “文武楷模”。我劝了半天没用,结果上户口时工作人员随口说了句:”这孩子将来要是当兵,’ 开武 ‘ 听着像要开战啊!” 夫妻俩当场就改了主意。你看,有时候现实比劝诫更管用。
我书房里还收着本民国时期的《命名避忌录》,里面明确写着 “楷字不宜为名”。但翻到扉页,编纂者自己就叫 “周楷”,真是讽刺。这让我想起老师说过的话:”禁忌都是人定的,时代变了,有些规矩也该变变了。”
不过话说回来,起名这事儿吧,终究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去年回访过一个改名案例,那个原本叫 “刘楷” 的男孩,改名叫 “刘恺” 后,整个人都开朗了不少。他妈说,以前孩子总被叫 “刘开”,自卑得不敢抬头。
最近我在整理一个数据库,发现 “楷” 字在 00 后的名字中使用率其实比 90 后高了不少。可能新一代父母更看重字义,不再纠结发音联想。有位客户说得好:”楷树是种很挺拔的植物,我儿子将来也要这样成长。”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个细节。那位坚持用 “林楷” 的客户,后来偷偷告诉我,他爷爷名字里也有个 “楷” 字,一辈子过得磕磕绊绊。或许某些禁忌之所以顽固,是因为掺杂了太多家族记忆吧?
怎么说呢,作为一个研究姓名学的人,我现在的态度比以前开放多了。与其死守禁忌,不如帮家长权衡利弊 —— 如果真心喜欢 “楷” 字,搭配个压得住的中和字,避开方言谐音,也不是完全不能用。毕竟,名字终究是承载爱的符号,不是束缚命运的枷锁。
你呢?看完这些故事,还觉得 “楷” 字不能起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