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起名很少用明字?

《为什么起名很少用明字》

上周帮侄女起名,翻烂了字典才发现个怪事 ——”明” 字几乎没人用。我掰着手指头数了圈熟人,叫 “明” 的居然只有楼下理发店老板和他养的那只八哥。那只鸟倒是名副其实,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嚷嚷 “剪头五块”,确实挺 “明” 的。

 

说起来 “明” 字本是个好字眼。日月交辉的构字法,光明磊落的寓意,放二十年前绝对算顶配。我爷爷那辈还讲究 “明” 字辈,到了我爸这代就变成 “建国”” 卫东 “,再后来干脆集体失踪。现在幼儿园点名册上全是” 梓轩 “”沐辰”,冷不丁冒出个 “小明”,倒像穿越来的老干部。

 

有回在社区活动中心听见俩宝妈聊天:”张太太你家明明这名字起得真特别。”” 咳,孩子爷爷非要按族谱来,现在可好,全班就他名字像从语文课本里抠出来的。”这话让我盯着电梯广告里的” 明眸眼霜 “发了半天呆 —— 连护肤品都知道” 明 “字太直给,得搭配个” 眸 ” 字缓冲下。

 

音韵学上讲究个抑扬顿挫,单蹦个 “明” 字,像往水泥地上摔生鸡蛋,啪嚓一声就完事。但要是叠个 “明明”,又成了儿歌歌词;加个 “哲” 字变 “明哲”,立刻镀上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包浆。倒是复姓能救场,比如 “欧阳明” 听着就比 “王明” 贵气三倍,可见不是字不好,是咱普通姓氏撑不起这轮日月。

 

有回看古装剧,发现编剧比现代家长会玩。”明兰”” 明台 “这种搭配,既保留了” 明 “的底色,又用后半字掺了柔光滤镜。反观现在起名,要么追求生僻字彰显文化,要么堆砌网红字求稳妥,反倒把” 明 ” 字挤到取名界的冷板凳上 —— 就像超市货架,太显眼的位置反而没人拿。

 

汉字视觉上也有讲究。”明” 字左右对半分的结构,工整得像用尺子画出来的。现在家长都爱 “梓” 字那种上下错落的,”轩” 字斜钩带锋芒的,连 “涵” 字的三点水都要比 “明” 的日字旁更显灵动。这道理跟年轻人拍照不爱用标准证件照姿势一个样,太端正反而显得呆。

 

我倒觉得 “明” 字被严重低估了。去年在古镇见过块老匾,靛青底子上洒金粉写着 “明心见性”,那 “明” 字在夕阳里简直会呼吸。现代人总说缺安全感,可偏偏不敢用这个最敞亮的字,怕不是担心孩子太 “明” 了会看透人生?说来讽刺,我们给宠物起名倒大方得很,朋友家的布偶猫叫 “明太子”,每天趴在 miumiu 毯子上睥睨众生。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或许 “明” 字正在经历中年危机。它既没有古字的厚重感,又缺乏新字的时髦度,卡在中间成了取名界的透明人。但保不齐哪天会翻红,就像我姥姥的雕花樟木箱,尘封三十年突然成了网红复古单品。到时候满大街 “明月”” 明澈 “,现在避开” 明 ” 字的家长,大概又要捶胸顿足说当年看走眼。

 

其实最让我耿耿于怀的,是初中同桌李明。有回他解出全班都不会的几何题,老师激动得直拍桌子:”李明啊李明,真是名副其实!” 阳光斜斜切过他后脑勺翘起的呆毛,粉笔灰在光柱里跳踢踏舞。那场景让我后来每次看到 “明” 字,总觉得它不该只是个安静的偏旁。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