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幼儿园接侄子,老师喊了一声 “瀚宇”,结果三个小男孩齐刷刷回头。我当时就乐了 —— 这场景,简直像在喊 “张伟” 或者 “李娜”。回家路上我琢磨着,“瀚” 字这几年是不是被家长用烂了?说实话,我自己名字里也有个烂大街的字,从小到大永远要跟人解释 “是王字旁那个琪,不是奇怪的奇”,所以对这种起名困局特别有共鸣。
“瀚” 字本意挺美的,取自 “浩瀚星辰”“瀚海阑干”,听着就大气磅礴。我查过《说文解字》,古人用它形容无边无际的水势,带点文人墨客的浪漫。但问题就在于,现在人人都想给孩子 “装点宇宙”,结果幼儿园一个班能捞出五六个 “X 瀚”。去年参加朋友孩子的百日宴,席间听到三个 “子瀚”、两个 “梓瀚”,差点以为进了连锁店。话说回来,这种跟风现象也挺有意思:2010 年前这字还算冷门,后来某部古装剧男主叫 “慕容瀚”,再叠加家长对 “大格局” 名字的疯狂追捧,突然就火成了取名界的网红。
泛滥的结果就是辨识度暴跌。我表弟叫刘瀚,高中时他们年级还有张瀚、王瀚和赵瀚。班主任为了区分,干脆按体型喊 “胖瀚”“瘦瀚”“眼镜瀚”—— 这场景想想都心酸。更惨的是写名字。有回家庭聚会,看我那刚上一年级的表弟写作业,憋着眼泪在田字格里画 “瀚” 字的 “氵” 和 “翰”,笔顺错了又用橡皮擦,本子都快擦破了。他爸还在边上念叨:“笔画多才显文化!” 我在旁边腹诽:敢情不用您亲手写是吧?
音韵也是个隐形坑。北方人可能觉得 “瀚” 字发音敞亮,但换成某些方言或姓氏就尴尬了。我广东同事姓吴,给儿子起名 “吴瀚”,用普通话念像 “无憾” 挺吉利,可粤语里 “瀚”(hon6)和 “恨”(han6)发音近似,孩子奶奶当场反对:“难道要叫‘不恨’?” 还有姓杜的配 “瀚”,连着读总像 “肚汉”,小朋友被同学笑到哭着要改名。这些细节,很多家长翻遍取名软件也未必能想到。
其实我对 “瀚” 字倒没恶意,就是觉得可惜。明明有那么多寓意 “广阔” 却更独特的字,比如 “灏”(水势无边)、“穹”(苍穹)、“邈”(遥远),偏偏大家扎堆挤独木桥。我邻居夫妻都是天文爱好者,给女儿取名 “星遥”,既避开了爆款字,又暗藏 “手可摘星辰” 的意境,这才叫用心。反观某些家长,嘴上说着 “要特别”,结果还是抄热搜榜 —— 去年某地户籍登记处统计,“子瀚”“梓瀚” 重复率冲进前十,工作人员吐槽:“这些爸妈怕是刷同一个短视频学的起名。”
想起我大学室友的故事。他本名 “李瀚”,因为总被误认为另一个 “李瀚”,干脆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 “李观潮”。后来他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读者都说这笔名有画面感。有次喝酒他跟我说:“早知道当年直接改名,省得前半生当‘编号版李瀚’。” 这话听着像玩笑,但背后多少有点无奈。名字这东西吧,说重要也不重要,可一旦成了批量生产的标签,难免让人意难平。
所以啊,下次给娃起名前,不妨先做三件事:翻翻方言发音字典,去小区楼下喊一嗓子看多少人答应,再让孩子亲手写十遍。要是还能笑着点头 —— 那算您厉害。反正我将来要是当爹,打死也不用 “全网同款”。毕竟孩子的名字不该是家长的面子工程,而是他未来某天在星巴克被喊到时,能毫不犹豫举起手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