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隋字起名
前几天在咖啡馆遇到一位老同学,他正为新生儿取名发愁。”想用个特别点的字,比如 ‘ 隋’,但老婆觉得太冷门。” 他搅动着咖啡嘟囔道。这话突然戳中了我 —— 作为一个研究姓氏文化近十年的人,我书架上还摆着半米高的姓名学笔记,其中 “隋” 字足足占了二十多页。
说来有趣,”隋” 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原本写作 “隨”,左边是表示行动的 “辵”,右边是 “墮” 的省略,本义指 “跟随”。后来演变成现在带 “阝”(邑部)的写法,反倒多了几分城池般的稳重感。记得第一次在隋炀帝墓志上见到这个字时,那些笔画间透出的气度,就像看见长安城的沙盘 —— 最上方的 “阝” 是巍峨城墙,中间的 “工” 字像纵横街巷,底下的 “月” 则让人想起运河里晃动的碎月。这种视觉上的建筑感,在现代常用字里实在少见。
不过真要拿 “隋” 字起名,很多人第一反应恐怕是那个短命的隋朝。有次在姓氏文化讲座上,我刚提到 “隋” 字,台下就有人嘀咕:”三十八年就亡国的朝代,多不吉利。” 这话让我想起苏州园林里那些故意做残的砖雕 —— 正因为知道完美难存,反而更懂珍重当下。其实隋朝虽短,却留下了赵州桥、大运河这样的千年工程,就像我认识的那个叫 “隋安” 的工程师,总说:”做不成参天大树,当块铺路石也不错。”
说到实际取名,”隋” 字的发音确实要费点心思。它读 suí,阳平声,自带温和的上扬感,但和某些字搭配容易闹笑话。去年某小学新生名单里的 “隋缘”,就被调皮孩子念成 “随缘”。不过反过来说,这种谐音也能玩出花样。我收集过最妙的案例是姐妹俩分别叫 “隋光” 和 “隋影”,取自 “隋侯之珠” 的典故 —— 既避开了 “随波逐流” 的联想,又把《淮南子》里 “明月之珠,出于蚌蜃” 的意境化入名字。
这些年观察下来,用 “隋” 字的家庭往往有些共性。有位给孩子取名 “隋简” 的茶艺师说:”人生如煮茶,火候到了自然随香。” 这话倒暗合了 “隋” 字的本义。更常见的是祖籍山东、河北的家族,毕竟隋朝核心区就在那儿。去年在临清古城遇到个叫 “隋棠” 的姑娘,她家族谱记载着明代从山西大槐树迁来的历史,名字里的 “棠” 正是祖宅院里的百年西府海棠。
当然也有翻车的例子。某上市公司高管给儿子取名 “隋唐”,本意是兼收两大盛世气象,结果孩子总被问 “怎么不叫宋元明清”。最让我唏嘘的是个叫 “隋心” 的抑郁症患者,她说每次写名字都像在描摹自己的支离破碎。这倒提醒我们,再好的字也架不住命运磋磨,就像隋朝留下的无字碑,最终能承载什么,全看执笔的手如何落墨。
最近整理资料时发现,”隋” 字在新生儿名字中的使用率其实在缓慢回升。某次在书法展上看到幅作品,枯笔写就的 “隋” 字像段斑驳城墙,作者却说这是取 “随时光老去” 之意。这种新旧交融的解读,或许正是古老文字在现代存活的秘诀。就像我那位纠结的同学,最后给女儿取名 “隋禾”—— 既是 “隨和” 的谐音,又暗含 “隋珠和璧” 的典故,更妙的是孩子生在谷雨时节,笔画里都淌着青青麦色。
起名终究是件极私人的事。有回在洛阳古玩市场,摊主指着枚隋五铢钱说:”字越老越经得起磨。” 这话放在姓名上也成立。那些用 “隋” 字的人,未必都懂《隋书・礼仪志》里的典章,但多少都期待着,把三十八年的王朝气韵,绵延成某个孩子漫长一生里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