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用府字起名字
上周在朋友家做客,他五岁的儿子蹦蹦跳跳跑过来自我介绍:”我叫李府城!” 我差点被茶水呛到 —— 这名字听着就像某个古代县衙的匾额。朋友看我表情古怪,无奈地耸耸肩:”老爷子给取的,说是大气。” 我心想,大气是大气,就是这孩子以后写名字时,会不会不自觉地摆出个官老爷架势?
说起来,”府” 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本义是 “文书藏也”,后来演变成官署的代称。我翻过明代《百家姓》的注释本,发现带 “府” 的名字几乎都出现在官员身上,比如宋代有个知府就叫张府。古人讲究 “名实相副”,普通人叫这个确实有点僭越的意思。记得去年帮人改名时就遇到个案例:某企业家原名 “王财府”,总被人调侃是 “王府仓库管理员”,后来硬是加钱让我改成了 “王梓赋”。
谐音梗更是现代人避之不及的雷区。”府” 字在吴语区读作 “fu”,跟 “腐” 字同音。我有次在苏州参加家长会,听到老师点名 “陈府同学”,底下小朋友立刻接茬 “豆腐同学”,气得那孩子当场红了眼圈。更别说在粤语里,”府” 与 “苦” 发音相近,香港的命名学老师阿 Ken 跟我说,他从业二十年从没接过一单用 “府” 字起名的生意。
现代家长取名最讲究什么?我总结过工作室三年来的订单数据,排名前五的关键词是 “雅、灵、悦、睿、晴”。去年给双胞胎取名的那对高知夫妻说得更直白:”要像羽毛一样轻,像溪水一样活。” 反观 “府” 字,自带青砖黛瓦的沉重感。有回在幼儿园做调研,让孩子们画自己的名字,叫 “梓轩” 的都画小鸟和彩虹,唯独那个叫 “刘府” 的孩子画了座阴森森的大宅院 —— 这心理暗示可不太妙。
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前年遇到的案例。某地产公司高管给儿子取名 “赵府”,本意是希望孩子有府第之贵,结果上学第一天就被同学起了外号 “赵府台”。这孩子现在初中了,每次自我介绍都跟受刑似的,上周他妈妈偷偷找我商量改名,说孩子因为名字太老气,连演讲比赛都不敢参加。这事儿让我想起老家有句俗话:”名字压人,比秤砣压秧苗还厉害。”
当然也有人不服气。我认识的一位历史系教授就给孙子取名 “文府”,理由是 “传承书院文化”。结果儿媳妇产后抑郁差点复发,最后折中加了个 “小” 字叫 “文府小”。你看,连学者家庭都扛不住这种文化基因里的违和感。我翻过民国时期的户口册,发现那会儿名字带 “府” 的多数是家中长子,承担着光耀门楣的期待 —— 但现在是 2023 年了啊,谁还乐意让孩子顶着祖传的千斤顶过日子?
有回和北京胡同里的起名老师傅聊天,他说了个特别形象的比喻:”好名字要像旗袍,修身不束身。’ 府 ‘ 字这件长衫马褂,套在现代孩子身上就像偷穿爷爷衣服。” 这话糙理不糙。去年某明星给孩子取名 “王府” 上热搜时,评论区最火的留言是:”建议再生个二胎叫 ‘ 衙门 ‘,兄妹俩能凑个全套。”
说到底,名字是随身携带的终身咒语。它该是翅膀而非枷锁,是糖果匣而非牌位盒。每次听到那些用力过猛的 “府” 字名,我总想起故宫屋檐下蹲着的脊兽 —— 虽然威严,但到底少了点鲜活气儿。所以各位准爸妈啊,与其给孩子扣个气派的空帽子,不如选个能让他在晨光里微笑着写下的名字。毕竟人生这场大戏,主角自己念台词时觉得别扭,这戏还怎么唱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