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字为什么不能起名呢?

上周又有人问我:“‘奚’字起名行不行?看着挺特别的。” 我捏着茶杯愣了三秒 —— 这问题像块老陈皮,嚼了太多次,反而不知从哪儿下嘴。说实话,这字像博物馆玻璃柜里的青铜器,谁都认得,但没人往家里摆。

 

先说字义吧。《说文解字》里 “奚” 是 “大腹也”,本指古代捆着绳子的奴隶。后来变成疑问词(“奚自” 就是 “从哪儿来”),《庄子》里就有 “奚适” 这种用法。但现代人看到这字,第一反应八成是 “奚落” 这个词 ——自带三分凉薄,像冬天里漏风的窗缝。我翻过明代《万姓统谱》,里头倒记了个奚姓官员,可人家名字早磨没了。有回给朋友孩子起名,她非要凑 “奚玥” 这种所谓 “古风”,我当场泼冷水:“等孩子上学,老师点名时怕不是会念成‘咦?月’?”

 

音韵才是硬伤。“xī” 这个音在名字里本就泛滥(曦、希、溪…),偏偏 “奚” 字发音还像叹气。对比下 “溪” 字,同样是 “大” 加 “幺” 的结构,“溪” 有水的流动感,而 “奚” 的 “幺”(小)压在 “大” 底下,活像被生活按着头的小可怜。某次在民政局听见工作人员念 “奚 xx” 时,她眉毛微妙地跳了下 —— 后来悄悄跟我说:“总联想到‘奚幸’(方言里倒霉的意思)。”

 

社会心理这块更有意思。我观察过二十个听到 “奚” 字的路人,七成会下意识抿嘴。清代有个冷门状元叫奚廷圭,但史料里连他同僚都常写成 “溪” 字。去年有个家长反驳我:“奚仲可是造车始祖!” 查了才知道,那位上古人物更多是传说符号。这字像饭里的沙子,偶尔能嚼到颗没去壳的麦粒,但谁愿意顿顿冒险?

 

写到这里突然有点心疼这个字。它未必真那么糟,只是被时代卡在夹缝里 —— 既不够吉祥如 “福”,又不够清雅如 “墨”。有本民国小说给反派配角起名 “奚梦”,倒是把阴郁气质用对了地方…或许哪天它能靠某个爆款剧翻身?谁知道呢。 反正我抽屉里还压着张纸条,是某位坚持用 “奚” 字的父亲写的:“孩子问字意时,我会教她‘奚’字像人牵着马,走向不确定的远方。”

 

(突然想到)对了,你们见过 “奚” 的甲骨文吗?我查过拓片,那绳子捆手的造型… 唉,还是别给孩子添堵了。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