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忘忧,名字能忘忧吗?
“就叫萱萱吧,多好听啊!” 朋友小雨兴奋地把手机屏幕转向我,上面显示着新生儿名字候选列表,”萱” 字赫然排在第一位。我还没来得及回应,她婆婆的声音就从厨房飘了过来:”不行!’ 萱 ‘ 字不能用来起名!” 小雨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这场关于 “萱” 字的争论,在我身边已经上演了不止一次。说实话,作为一个对姓名学有点研究的人,我对这个字的感情很复杂。它很美,但似乎又带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禁忌。
萱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是个美好的意象。《诗经》里就有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的句子,这里的 “谖草” 就是萱草。古人认为这种植物可以让人忘忧,所以又叫它 “忘忧草”。更动人的是,萱草常被用来代指母亲,古代游子远行前会在北堂种植萱草,让母亲看着花草缓解思念之情 ——”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多么诗意的画面啊。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萱草虽美,却总与 “忘忧”” 思亲 “这些略带忧伤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在姓名学里,这种隐含的忧郁气质可能就不那么吉利了。我认识的一位老先生是这么解释的:”‘ 萱 ‘ 字五行属木,但它的忧伤属性太重,就像一棵被风雨摧残的树,怎么能给孩子用呢?”
更实际的问题是,这个字在现代语境中的使用已经偏离了本意。大多数人只知道 “萱” 是个好听的字,却不知道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像我表姐给女儿取名 “若萱”,本意是希望孩子像萱草一样美好,却不知道在有些地方,”若萱” 听起来像 “弱萱”,反而有种病弱的感觉。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个新闻。某明星给孩子取名 “雨萱”,本是个很文艺的名字,却被网友指出 “雨打萱草” 的意象太过凄凉。更尴尬的是,在某个方言区,”雨萱” 的发音近似 “郁悒”,这下可真是 “忘忧” 不成反添愁了。
说实话,现代家长在取名时常常陷入一种矛盾:既想要独特,又害怕踩雷。于是出现了 “梓”” 涵 “”轩” 这些字的泛滥 —— 大家都觉得这些字既文雅又安全,结果反而造成了新的重名潮。我查过某地公安局公布的数据,叫 “梓萱” 的新生儿在 2018 年居然有近千人,这还只是一个城市的数据。
那些盲目跟风的家长,说实话,有点偷懒。他们往往只考虑字面意思和流行度,却忽略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实际使用中的问题。就像 “萱” 字,明明是个好字,却因为滥用和误解变得尴尬起来。
后来我才知道,小雨最终没有用 “萱” 字。她婆婆找来一位老先生,说孩子八字缺金,”萱” 字属木,木克土,土生金,用 “萱” 字会让孩子命里更缺金。这种说法科学与否暂且不论,但至少说明取名这件事,远不是选个好看的字那么简单。
或许更准确地说,取名应该是一种平衡的艺术。要考虑音韵的和谐,要顾及五行的平衡,要避免不好的谐音,还要有美好的寓意。最重要的是,这个名字要真正适合那个独一无二的孩子,而不是父母一时兴起的产物。
现在每次看到公园里的萱草花,我还是会想起这场关于取名的讨论。那些淡黄色的花朵在风中轻轻摇曳,确实很美,但名字毕竟不是花草,不能只图一时之美。与其纠结于某个字能不能用,不如先问问自己:这个名字,真的适合我的孩子吗?
毕竟,名字要伴随一个人一生,而花草,一季就凋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