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澭字可以起名吗?为什么》
前几天有个老同学突然问我:”你觉得 ‘ 澭’ 字能拿来起名不?我闺女出生想用个特别的字。” 我当时就乐了 —— 这问题可算撞我枪口上了。作为一个对生僻字有点执念的文字爱好者,我书架上那本《康熙字典》都快被我翻烂了。不过说实话,”澭” 这个字还真让我纠结了好一阵子。
记得第一次见到 “澭” 字是在高中历史课本的注释里,说是什么 “古水名”。后来查《水经注》才知道,这指的是战国时期宋国境内的一条河,大概在现在河南商丘那块。字形挺有意思,”氵” 加个 “雍”,看着就像条被水草缠住的河(笑)。读音倒是简单,就念 yōng,跟 “拥抱” 的 “拥” 一个音。但你要问现在还有没有这条河?早湮灭在历史长河里了,连当地县志都未必找得到记载。
从姓名学角度看,这个字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先说优点吧,它够独特啊!我翻过近十年新生儿名字统计,”澭” 字的使用次数绝对是屈指可数。去年帮人做名字方案时查过民政局的字库,工作人员盯着屏幕愣了三秒才找到这个字。但独特是把双刃剑,有次在咖啡店听见店员喊 “雍先生”,结果五个顾客齐刷刷抬头 —— 你看,读音太容易跟 “雍”” 拥 ” 这些常用字混淆了。
更头疼的是字形问题。整整十六画的字,小学生写起来怕是会哭。我表弟名字里有个 “曦” 字,从小到大考试光写名字就比同学慢半拍。有回他气呼呼地说:”我们班王一同考卷都做到第三题了,我还在描最后那个 ‘ 灬’!” 这 “澭” 字右下角的 “隹” 部,写快了容易变成 “住” 或 “佳”,到时候户口本、身份证、学历证书全对不上号可就麻烦了。
说到寓意,其实挺微妙的。水名本身倒没什么不好,但古籍里关于 “澭水” 的记载实在太少。《吕氏春秋》里有句 “澭水暴益”,说的还是河水泛滥的事儿。这就好比给孩子取名用 “滟” 字,虽然出自 “滟滟随波千万里”,但保不齐有人联想到 “滟澦堆” 这种险滩。我认识个姑娘叫 “汶汐”,本来挺诗意的名字,结果老被问是不是跟汶川地震有关系,把她气得够呛。
现实中的尴尬更具体。去年某地派出所搞字库升级,结果发现系统里压根没有 “澭” 字。家长抱着出生证明跑了三趟,最后工作人员说:”要不您换个字?我们这电脑打不出来,孩子以后买火车票都麻烦。” 这事儿真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很多自助终端机用的还是 GB2312 字符集,连 “喆” 这种常见吉字都经常显示成方框。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真喜欢这个字,倒也不是完全不能用。我见过用得巧妙的案例,比如配个笔画简单的字平衡一下。”澭白” 就挺有意思,十六画配五画,写出来疏密有致,读着也朗朗上口。或者用谐音梗,”澭然”(悠然)、”澭和”(雍和)都算讨巧。记得知乎上有位父亲给儿子取名 “澭图”,取自 “澭水之畔,宏图大展” 的意思,虽然小众但意外地耐品。
我自己对生僻字总有种矛盾心理。大学时痴迷《说文解字》,给虚构的小说人物取名非得用 “翯”” 暔 “这类字,直到被编辑红笔批注” 读者要查字典才能念对的名字不是好名字 “。现在年纪大了反而觉得,名字终归是给别人叫的,像” 澭 ” 这样的字,放在文学作品里当彩蛋挺好,真要落在户口本上,恐怕得三思而后行。
如果非要我给建议,大概会这么说:要是追求独特且不怕麻烦,”澭” 字配个单字名或许可行;但要是考虑孩子未来的便利性,类似意境的 “涌”” 泳 “甚至” 永 ” 字可能更实惠。毕竟名字再特别,也比不上一生顺遂重要对吧?
最后突然想起个趣事:宋代有个诗人叫李龏(gōng),名字比 “澭” 还生僻。结果他晚年自己把名字改成了 “李工”,在文集序言里写 “不欲以难字困后人”。你看,连古人都懂得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