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拿 “鲁” 字起名?》
“老师,您看‘鲁’字能入名不?” 上周帮老同学给孩子取名,他兴冲冲递来一张写满候选字的纸。我目光扫到那个墨迹未新的 “鲁” 字,茶碗差点脱手 —— 这字可太邪门了。
一、鱼晒日头的死亡隐喻
您猜怎么着?拆开 “鲁” 字就瘆得慌。上头是 “鱼”,下头是 “日”,《说文解字》里暗搓搓记了一笔:“鲁,钝也。从白,鱼声。” 老辈人讲究字形藏命数,鱼离了水搁太阳底下暴晒,这不活脱脱的死相吗?民国手抄本《姓名避讳录》里更狠,直接用朱笔批注:“此字主凶顽,易招口舌。”
您猜怎么着?拆开 “鲁” 字就瘆得慌。上头是 “鱼”,下头是 “日”,《说文解字》里暗搓搓记了一笔:“鲁,钝也。从白,鱼声。” 老辈人讲究字形藏命数,鱼离了水搁太阳底下暴晒,这不活脱脱的死相吗?民国手抄本《姓名避讳录》里更狠,直接用朱笔批注:“此字主凶顽,易招口舌。”
当然也有例外。山东老乡肯定要拍桌子:咱鲁班祖师爷不照样名垂千古?但您细琢磨,人家是 “鲁” 地之 “班”,语境里带故土荣光。单拎出 “鲁” 字当名字,就像把 “晦气” 俩字绣在衣襟上 —— 我亲眼见过菜场大妈听到 “鲁大力” 这名字时,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二、谐音劫与校园暴力
这事儿得说我小学同学鲁小莽。开学第一天老师点名,“鲁小莽” 三个字刚出口,后排男生就噗嗤笑出声:“撸小蟒?他爸是不是耍蛇的?” 后来外号升级成 “鲁智深他傻弟弟”,作业本总被画满乌龟。去年同学会再见,他掏出身份证赫然印着 “鲁晓芒”:“三十岁连夜改的,受够了!”
这事儿得说我小学同学鲁小莽。开学第一天老师点名,“鲁小莽” 三个字刚出口,后排男生就噗嗤笑出声:“撸小蟒?他爸是不是耍蛇的?” 后来外号升级成 “鲁智深他傻弟弟”,作业本总被画满乌龟。去年同学会再见,他掏出身份证赫然印着 “鲁晓芒”:“三十岁连夜改的,受够了!”
数据更触目惊心。某地户籍处朋友帮我查过,近十年新生儿名字含 “鲁” 的不足万分之三,倒是姓鲁的给孩子取名时,宁可用 “鹭”“露” 这些同音字避嫌。有个说法您听听就好 —— 明朝某代科举榜单上,名字带 “鲁” 的举子总被安排在末位,据说是考官嫌字义冲了文曲星。
三、取名现场的生死簿
翻烂我那本泛黄的《姓名汇典》,第 217 页边角还粘着咖啡渍:“鲁,性躁烈,主劳碌。” 去年帮影视公司选角色名,编剧非要用 “鲁天野” 当反派,我劝他:“观众看见这名字就先恨三分,戏路都堵死了。” 最后改 “卢” 字才过关。
翻烂我那本泛黄的《姓名汇典》,第 217 页边角还粘着咖啡渍:“鲁,性躁烈,主劳碌。” 去年帮影视公司选角色名,编剧非要用 “鲁天野” 当反派,我劝他:“观众看见这名字就先恨三分,戏路都堵死了。” 最后改 “卢” 字才过关。
可话说回来,理智上我知道名字不该决定命运。直到上个月,楼下理发店老板给儿子报户口坚持用 “鲁达”,孩子入学三天就哭着回来撕作业本 —— 同学说他 “又鲁又达不到标准”。那天我对着《百家姓》发呆,突然想起个荒谬问题:如果鲁迅活在今天,他还会用这个笔名吗?
(突然压低声音)其实最玄乎的,是书法界自古避写 “鲁” 字。您看王羲之《十七帖》里连 “虏” 字都敢写,偏偏找不到 “鲁”。有位装裱老师傅醉后吐真言:“这字落笔就犯忌讳,横竖都透着股莽劲儿…”
事情没那么简单。或许偏激了点,但我个人觉得,当某个字被世代相传的恐惧腌入味,它早就不是字典里那个方正符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