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字为什么起名不好呢》
第一次认真琢磨 “益” 字的问题,是帮同事家新生儿取名。她兴冲冲提议 “益川”,说取自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结果全家投票时,老公脱口而出:“听着像保健品商标!” 后来翻遍家谱才发现,这字在族里几乎绝迹 —— 太爷爷那辈倒有人叫 “益田”,到了九十年代就彻底消失了。
说实话,“益” 字本意不差。《说文解字》里说 “益,饶也”,是满溢出来的好处;成语 “精益求精” 也透着股进取劲儿。但问题就出在这 “好处” 太直白。去年参加校友会,遇到个叫 “益群” 的学长,自我介绍时总得补一句 “不是微信群那个意思”。相比之下,“惠群” 听起来就柔和许多,仿佛自带春风拂面的滤镜。有回在儿科诊所听见护士喊 “张益康小朋友”,整个候诊室都在张望,毕竟这组合实在太像某种儿童钙片。
音韵上更是处处陷阱。“益” 字本身是短促的入声字,搭配不当就像急刹车。试读 “益阳”—— 明明是个湖南地名,却总让人联想到 “太阳被吃掉” 的诡异画面。我表弟叫 “益轩”,小学时永远在回答 “为什么不是一箱矿泉水”。更别说 “益” 与 “溢”“易” 等同音字纠缠不清,朋友公司有位 “益帆” 总监,每次邮件署名都被客户看成 “一帆风顺”,倒也算意外收获。
现代人对名字的审美早就不吃 “硬核正能量” 这套了。翻翻幼儿园花名册,“子墨”“若曦” 满天飞,突然冒出个 “益” 字,仿佛穿越回八十年代的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大数据也佐证这点:某取名平台显示,过去十年 “益” 字使用率下降 67%,连 “宥”“珩” 这种生僻字都跑赢了它。唯一逆袭的是宠物界 —— 我家楼下有只金毛叫 “益达”,主人理直气壮:“反正狗不在乎听起来像口香糖!”
当然也有例外。认识一位非遗传承人叫 “益柔”,取自 “刚柔相济”,意外地耐品。但这类成功案例需要极强的文化功底托底,普通人很难驾驭。就像我小姨当初坚持给表妹起名 “益宁”,本想着 “益寿延年安宁康泰”,结果上初中第一天就被同学起了外号 “蚁宁”(蚂蚁很安宁?)。后来她偷偷问我:“是不是当年用‘怡宁’就好了?”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商业领域反而爱用 “益” 字。什么 “益禾堂”“益丰大药房”,大概图个吉利实惠。但人名毕竟不是商标,当孩子第 N 次被问 “你名字是不是爸妈开超市起的”,再积极的寓意也磨成了尴尬。
所以啊,这个字就像件中山装 —— 料子是好料子,但除非你有十足把握穿出韵味,否则还是让它安静待在成语里比较安全。对了,如果你非要试试,建议先对着镜子大喊三十遍备选名字,看看会不会把自己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