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名字变成二维码:一场关于 “异字” 起名的荒诞剧
(开场:一张微博截图,某家长愤怒控诉:“医保系统把我女儿‘𬎆’字显示成问号!跑了三趟都说系统不兼容,现在连住院押金都交不了!!!”)
一、生僻字狂欢:当班级花名册变成甲骨文
某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私下吐槽:“现在点名堪比考古 ——‘䶮’‘龘’‘㠭’扎堆出现,三分之一学生名字带生僻字,读错一个就得被家长投诉。” 这场景让我想起十年前给客户推荐 “㵘”(水多的意思)字时,还自诩有文化,现在真想穿越回去抽自己两耳光。
Unicode 编码都救不了某些人的装 X 心。去年某孩子因名字里的 “𬎆” 字无法录入护照系统,延误了国际比赛报名 —— 家长在出入境大厅崩溃咆哮:“我花三千块找大师起的名字,国家凭什么不认?!” 呃… 怎么说呢,当名字变成扫雷游戏,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
二、技术困境背后,是场文化溃败
《颜氏家训》早警告过:“名者,欲其难犯易避也。” 古人起名讲究 “雅而不僻”,现在倒好,直接上演 “生僻字奥林匹克”。某网红给儿子取名 “王者荣耀” 还算直白,更魔幻的是有人非要造个 “⿰女⿱宀刀”(自称寓意 “掌家之刃”),被我劝阻时反呛:“你不觉得这样很酷吗?”
酷?银行柜员对着这个字崩溃的样子更 “酷”—— 系统识别为 “□”,孩子医保卡变成 “无名氏”。那些推荐用 “䶮” 字的营销号真该拉黑,《说文解字》里明明白白写着:“名者命也”,现在却成了 “名者谜也”,非得让全班师生查字典才能喊对名字,这算哪门子文化传承?
(独句成段:这就是现实。)
三、被读错的名字,是道隐形伤疤
心理学研究拍着脸提醒:童年持续被读错名字的孩子,自卑概率高 27%。我见过一个叫 “䶮婷” 的女孩,小学六年被叫成 “龙婷”“龟婷”,毕业典礼上校长干脆喊她 “那个谁”。家长还得意:“独特名字才能让人记住!” 是啊,用创伤换记忆,真划算。
更荒诞的是某些 “文化复兴” 表演。有人非要用 “龘”(三龙叠字,寓意 “飞龙在天”),结果孩子考试光写名字就耗掉三分钟 —— 名字不是密码,不需要越复杂越好。句号。
四、当我们的孙辈需要考古学家读家谱
说到这里,茶都凉了。我承认 “堃” 这类有家谱意义的字值得保留,但大多数生僻字狂欢,不过是家长们的焦虑投射:怕孩子不够特别,怕自己显得没文化,怕… 说白了就是怕平庸。
(稍显冗余的吐槽:我再说难听点,某些人起名时的架势,活像在给奢侈品贴防伪标。)
最后抛个问题吧:当某天家族墓碑上刻着 “⿰日月⿱山水”(某自创 “宇宙” 字),孙辈得请文字学家才能祭祖时,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进步?还是纯粹的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