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嫌弃的 “苡” 字
去年帮表妹的女儿起名时,我兴致勃勃地提议用 “苡” 字 ——”芣苡” 的苡,出自《诗经》,多雅致啊。结果话还没说完,她奶奶就皱起眉头:”这字看着就像药名,不吉利。” 我当场愣住,心想这字招谁惹谁了?
说实话,”苡” 字挺冤的。它本意是指薏苡,一种谷物,《说文解字》里明明白白写着 “苡,薏苡也”。可汉字这东西,从来就不是字典里那么简单。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命理师说的:”起名这事儿,三分在字,七分在人心。”
拆字派最先发难。有人把 “苡” 拆成 “艹” 和 “以”,说这是 “草草了事” 的意思。更夸张的版本是 “草民以为”,听着就带着股卑微气。我查资料时发现,这种拆解在民间姓名学里很常见,比如 “梅” 字被说成 “每木”,”茵” 字被说成 “因草”,反正总能找出点毛病来。但 “苡” 字特别倒霉,因为它还撞上了谐音的枪口。
“苡” 和 “矣” 同音,在古汉语里 “矣” 是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 “了”。于是有人就说,名字里带 “苡” 等于提前画句号。这逻辑让我哭笑不得 —— 按这个说法,李白名字里的 “白” 字岂不是更糟?但现实就是这样,宁可信其有。去年有个客户坚持给女儿取名 “苡然”,结果上学第一天就被同学起外号叫 “已然”,孩子回家哭了一晚上。
音律问题更实际些。”苡” 字读 yǐ,上声,放在名字里容易拗口。试想 “张苡涵”、”李苡萱” 这样的组合,读起来总像嘴里含着颗橄榄。有位语言学的朋友跟我吐槽:”这字放在名字里,就像交响乐里突然冒出的唢呐 —— 不是不好,就是太扎耳。” 相比之下,”艺”、”仪” 这些同音字就顺耳得多,难怪家长们都选它们当替代品。
最让我感慨的是药材联想。薏苡仁确实是味中药,利水渗湿的。但 “芍”、”苓” 这些字也来自药材,却常常出现在名字里。有位老中医跟我说过:”‘ 苡 ‘ 字吃亏在太像药方了,你听 ‘ 茯苓 ‘ 多雅,’ 薏苡 ‘ 就像在抓药。” 这让我想起帮侄女起名时,她爸爸一听到 “苡” 字就摇头:”不行不行,听着就像孩子体弱多病似的。”
当然也有反例。文学圈里就有人偏爱这个字,我认识的一位编辑笔名就叫 “苡澄”,她说就喜欢这种清冷感。还有次在古籍展上看到明代有个女诗人叫 “周苡”,落款印章特别雅致。但这些毕竟是少数,需要足够的底气撑住这个字 —— 就像榴莲,爱的人极爱,怕的避之不及。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自己微信名里有个 “苡”,顿时心虚。三年前取这个字时,只觉得它字形秀气,哪知道背后这么多讲究。后来有次参加作家沙龙,还真有人指着我的名牌说:”哟,敢用这个字,胆子不小。” 当时只当是玩笑,现在想想,汉字背后是千百年的集体潜意识,有时候较真不得。
起名像场微妙的谈判,要在雅俗、古今、吉凶之间找平衡。有位命名师傅说过:”每个被嫌弃的字,都背着一段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这话放在 “苡” 字身上特别贴切 —— 它的委屈,或许正是传统文化活着的证明。
你们遇到过更冷门的起名禁忌吗?我最近正琢磨 “婳” 字,该不会又踩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