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字起名,听起来很美?》

《”雨” 字起名,听起来很美?》
上周咖啡厅里听见有人喊 “小雨”,我下意识回头,结果撞见一位穿西装的中年男士尴尬地推眼镜。这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某些名字就像童装 —— 小时候穿着可爱,长大后却怎么看都别扭。
我承认 “雨” 这个字自带诗意滤镜。古人写 “青箬笠,绿蓑衣” 是潇洒,现代人发朋友圈配句 “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也能收获点赞。但把这种转瞬即逝的意象钉在名字里,就像把蝴蝶做成标本 —— 美则美矣,少了点生气。有位叫夏雨的高中同学总被调侃 “是不是还有个弟弟叫冬雪”,后来他留学时硬是把名字改成了 “Victor”。
发音上的单薄感更明显。”雨” 字念起来像一声轻叹,和姓氏搭配时常常头重脚轻。试把 “王雨” 和 “王岳” 放在嘴里嚼嚼看,前者像咬了口棉花糖,后者却像含了块麦芽糖。更别说那些暗藏杀机的谐音组合,去年某幼儿园新生名单里的 “段雨”(断雨)、”朱雨曦”(猪雨季),简直能编成一本《社会性死亡案例集》。
文化象征的错位更值得玩味。在干旱地区求雨是神圣仪式,到了江南雨季就成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我采访过三位叫 “梅雨” 的上海人,无一例外都抱怨过黄梅天时同事们的过度关心。最绝的是其中一位程序员说:”每次系统崩溃,他们就说是我名字招的晦气。”
当然也有例外。如果搭配得当,”雨” 字能化身为绝妙的文化密码。认识位设计师叫 “关山雨”,取自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三字组合立刻有了山水画的层次感。但这样的成功案例需要太多巧合 —— 既要姓氏能搭,又要家长有足够的文化储备,还得赌孩子将来不讨厌抒情文学。
相比之下,”霖” 字就实惠得多。同样有雨意,却带着 “久旱逢甘霖” 的踏实感。台湾作家林良(笔名子敏)给女儿起名 “林雨霖”,既保留诗意又多了分稳重。类似的还有 “露” 字,像是把晨光也打包了进去,我邻居双胞胎分别叫 “知露” 和 “知霜”,听起来像从《诗经》里走出来的。
最近翻民国老档案,发现 1920 年代上海最流行的名字是 “桂芬”” 淑兰 “,1980 年代满大街的” 张伟 “”李娜”,到 2010 年后又变成 “梓萱”” 浩宇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执着的字眼,而” 雨 ” 字就像时尚界的波西米亚风 —— 很美,但容易过季。
或许我们该学学日本人给名字留白的智慧。他们用 “雨” 字时多会搭配其他意象,比如 “雨宫”” 雨音 “,既保留诗意又制造距离感。有次在京都遇见叫” 雨月 “的茶艺师,她笑着说:” 名字是三十岁后自己改的,像给人生加了层滤纸。”
说到底,起名是场带着镣铐的舞蹈。如果非要我给出建议,不妨试试把 “雨” 放在中间当调味料 —— 比如 “梁雨迟” 就比 “梁小雨” 耐品得多。当然,要是您家孩子将来想当诗人或者咖啡师,请当我没说过这些话。至于那位咖啡厅里的 “小雨” 先生,后来我在名片上发现他印的是 “Simon Yu”—— 你看,连他自己都偷偷加了层防水涂层。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