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的山:为什么我们很少用 “岳” 字起名?
前几天帮朋友的孩子起名,翻字典时又看到了 “岳” 字。这个字明明寓意很好 —— 高山、稳重、权威,可仔细一想,身边叫 “岳” 的人还真不多。我认识的人里,只有一位大学老师叫 “张岳”,每次点名时都显得格外庄重。这让我不禁好奇:为什么 “岳” 字在名字里如此少见?
先说这个字本身。”岳” 在古汉语里特指五岳,是帝王封禅的地方,自带一种威严的气场。古人用 “岳” 字起名,多是寄托对品格的期许,比如南宋名臣岳飞。但到了现代,这种厚重的历史感反而成了负担 —— 试想一下,如果给一个新生儿起名 “岳”,总感觉这孩子从小就得板着脸做人,连哭闹都显得不合时宜。相比之下,”轩”” 浩 “”宇” 这些字就轻松多了,既大气又不至于让人喘不过气。
我查过近十年的新生儿名字统计,”岳” 字确实排在百名开外。有个朋友曾想给儿子用这个字,最后却选了 “跃”,理由是 “岳字写作业都得多花两秒钟”。这倒提醒了我:现代起名很看重实用性。”岳” 字笔画不算多,但结构上宽下窄,写小了容易糊成一块,写大了又占地方。而像 “子”” 一 ” 这样的字,随便划拉两笔就能交差,自然更受欢迎。
性别因素也很微妙。”岳” 字阳刚气太重,几乎成了男性专属。现在家长给女儿起名都爱用 “萱”” 怡 “”彤” 这类柔美的字眼,生怕不够温婉。其实古代还有 “岳” 字入女名的例子,比如《红楼梦》里的岳茗烟,但现代这种用法几乎绝迹了。倒是有次在书法展上见过一位叫 “岳明” 的女士,签名时那股洒脱劲,反而比那些 “甜甜”” 丽丽 ” 更让人记住。
地域差异更有意思。北方用 “岳” 字的比例明显高于南方,可能和方言发音有关。在吴语区,”岳” 和 “药” 发音相近,难免让人联想;而北方官话里字正腔圆的 “yuè”,听着就敞亮。山东人似乎特别钟爱这个字,光我认识的就有三个 “王岳”,问起来都说 “泰山在俺们那儿嘛”。这种地理基因,其他地方还真学不来。
不过最关键的,可能是 “岳” 字自带的故事性太强。名字用 “轩”,别人顶多觉得你家有辆好车;用 “岳”,立刻让人联想到 “岳家军”” 岳麓书院 “,甚至金庸笔下的岳不群 —— 这个负面典型不知劝退了多少准父母。我表姐怀孕时差点用” 岳 “字,她婆婆一句” 难道要孩子将来 ‘ 君子剑 ‘ 吗 “,直接让全家人笑场放弃。可见名字的联想空间太大,有时反而是种负担。
但话说回来,现在的小孩都叫 “子轩”” 梓涵 “,” 岳 “字反倒显出几分特别。有次在幼儿园听到老师喊” 李岳辰 “,三个字念出来抑扬顿挫,比那些软绵绵的名字有辨识度多了。或许再过些年,等大家看腻了跟风的名字,这种老派字眼会重新流行?就像前阵子突然冒出来好多” 建国 “”淑芬”,复古风刮到起名界也未可知。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我外公的名字里其实有个 “岳” 字。老人家一辈子沉默寡言,可每次签名时用力的一竖一横,总让我觉得他体内有座看不见的山。这种名字带来的气质,或许正是快餐文化里最稀缺的东西。所以下次再有人问我起名建议,我大概会说:如果不怕孩子将来显得太稳重,”岳” 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 至少考试时,老师批卷子手酸了,看到这个名字也会多给两分耐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