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以洋字起名?

上周参加朋友孩子的百日宴,请柬上印着烫金的「Prince Zhang」—— 直到听见孩子奶奶用浓重的山东口音喊着「俺家宝儿」,我才恍惚意识到这竟是个中国娃娃。席间邻座妈妈炫耀她女儿叫「Athena」,我差点被茶水呛到:「这名字配上你家闺女啃鸡腿的豪迈劲儿,倒真有几分战神风采。」

 

你肯定见过这种场景。幼儿园点名册像联合国花名册,游乐场里妈妈们扯着嗓子喊「Lucas 别抢 Ethan 的挖掘机」,而小区广场舞队伍里还回荡着「淑芬」「建军」这样的老派音节。2023 年某母婴平台数据显示,北上广深新生儿洋名占比已达 38%,其中「Emma」连续五年屠榜,堪比我们当年的「张伟」「李娜」。

 

起初我也觉得这只是年轻父母赶时髦。直到表姐坚持要给侄女取名「Dior」,理由是「听起来像奢侈品代言人」,我才意识到事情没那么简单。这哪是起名啊,分明是在给孩子贴阶层标签。鲍德里亚早说过,消费社会里符号价值碾压使用价值。当「Kevin」被认为比「小明」更具职场竞争力时,名字就成了最便宜的身份期货。

 

但最吊诡的莫过于家长对「独特性」的幻觉。我认识三个「Aria」,她们的父母都坚信自己发现了冷门美名,殊不知这名字在新生儿榜单上比煎饼果子摊还拥挤。有次在早教中心听见老师喊「请 Sophia 的妈妈来领孩子」,瞬间站起四位女士 —— 这场景简直能拍成荒诞剧。

 

老一辈总念叨我们数典忘祖。可仔细想想,民国时期就有「玛丽」「约翰」泛滥的先例,八十年代「安娜」「维克多」也曾风靡一时。或许洋名热恰是文化不自信的创伤后遗症?就像我外婆至今把冰箱叫「雪柜」,那是殖民记忆在语言里刻下的肌肉记忆。如今家长给孩子起名「Cynthia」,本质上和当年买松下电视的炫耀心理一脉相承。

 

不过最让我唏嘘的,是本土命名的审美断层。朋友夫妇为避开俗套洋名,翻遍《楚辞》取出「陆离」二字,结果爷爷奶奶当场反对:「听着像条马路!」而另一个选用「之」字辈的家族,被幼儿园老师抱怨「笔画太多耽误签到」。我们似乎集体患上了文化失语症 —— 能准确拼写「Chloe」的人,可能连「蓁」字怎么读都要查字典。

 

有次在维也纳出差,当地同事骄傲地介绍他女儿叫「承露」,取自唐诗「金茎承露盘」。我鼻子突然发酸。当德国人在研究阴阳平仄时,我们正批量生产着拗口的洋名,甚至闹出把「Sean」读成「seen」的笑话。更讽刺的是,这些名字漂洋过海后往往水土不服。我邻居家「Kingsley」在英国留学时,总被追问是不是非洲裔 —— 毕竟在英国人眼里,这名字约等于我们的「狗剩」。

 

当然没必要妖魔化洋名。我女儿同学里有个混血儿叫「星辰」,中英文都美得恰如其分。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命名时的精神跪姿 —— 就像那些把「纽约」「巴黎」印在乡镇楼盘广告上的开发商。去年某明星给儿子取名「August」,却不知道在德语里这词的本意是「威严的」,结果被网友调侃「不如直接叫皇帝」。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上海出现了一批叫「宥」「昀」的孩子,这些生僻字用拼音输入法都要翻好几页。或许这就是反弹?当洋名通货膨胀到失去辨识度时,那些曾被嫌弃的老派审美反而成了新锐。就像我认识的设计师特意给女儿取名「招娣」,她说:「我要把被污名化的女性名字,变成赛博朋克式的复古潮流。」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个细节。有次陪女儿看动画片,她指着粉色头发的精灵说:「我想改名叫小花仙!」你看,孩子眼里根本没有东西方界限。问题从来不在名字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总想通过命名来填补自己的焦虑。下次再听见有人喊「亚历山大」时,我大概会下意识寻找 —— 是那个马其顿帝王,还是隔壁怕写作业的小胖子?

相关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