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字为什么不带草字》
帮朋友给孩子起名那天,我们差点在咖啡店打起来。她坚持要叫 “若草”,说有种 “野火烧不尽” 的诗意;我咬着吸管嘟囔:”听着像中药铺里晒干的蒲公英。” 最后她白了我一眼选了 “若松”—— 你看,连追求自然的年轻父母,潜意识里还是觉得 “木” 比 “草” 更体面。
一、草字头的 “卑微基因”
翻《说文解字》时我发现,”草” 最早写作 “艸”,像两株伶仃的野草。这种从诞生就自带的单薄感,在传统文化里不断被强化。孔子说 “草上之风必偃”,草成了没有主见的象征;骂人 “草包”” 草寇 “,连土匪都要嫌弃它不够档次。最狠的是《红楼梦》里贾政训宝玉:” 管窥蠡测,终是草莽。”一顶” 草 ” 字帽扣下来,连贵公子都瞬间跌进泥里。
我外婆至今念叨着老家规矩:给孩子取名要 “压得住”。她总说草 “命贱”,举的例子很残忍 —— 小时候见人坟头长草,村里人随手就拔了,但要是坟前有棵松树,反倒要恭敬祭拜。这种集体无意识比任何命理书都顽固,去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名字带 “松”” 柏 “的比带” 草 “字的多出 47 倍,连” 苔藓 “的” 苔 ” 都更受欢迎。
二、发音里的 “先天不足”
有次在幼儿园听见老师点名:”林小苗 —— 到!崔小草 —— 到!” 前一个名字像竹笛滑音,后一个却像被踩断的枯枝。”草” 字发音太短促了,普通话里第三声那个下沉的调值,活生生把朝气压成了草屑。对比同样指代植物的 “芝”” 兰 “,开口明亮的阳平声,天生就适合放在名字尾字上扬。
更别说字形了。”萱” 字有宝盖头护着,”芙” 字带裙摆般的捺脚,可 “草” 字缩在田字格左上方,像随时准备逃跑。我见过最可惜的例子是朋友舅舅叫 “荣草”,本意取 “草木繁荣”,结果小学时被同学画成 “草字头上顶个秃瓢”,气得他四十多岁还坚持用英文名。
三、现代父母的 “求生欲”
现在打开任何起名 APP,推荐字列表里永远飘着 “睿”” 轩 “”昊”,这些字共同特点是:笔画多、寓意猛、看着贵。有次我围观母婴论坛的取名大战,楼主晒出 “芃芃”(取自《诗经》”芃芃黍苗”),立刻有人回:”医院叫号时像在喊泡泡。” 更现实的担忧是:”将来孩子签合同时,客户会不会觉得不够稳重?”
这让我想起社会学教授说的 “名字通货膨胀”—— 当所有人都追求 “超凡脱俗”,平凡字反而成了稀缺品。我表姐给双胞胎取名 “青禾”” 青苗 “,被长辈骂” 不如直接叫韭菜 “,最后改成” 青珩 “”青瑶”。那晚她盯着出生证明苦笑:”你看,王字旁和斜玉旁才是硬通货。”
四、野草也有春天
当然也有例外。日本女作家 “柳美里” 把草字头用得惊心动魄,台湾有诗人叫 “管管”,大陆近年冒出不少 “荞安”” 苇杭 “。最妙的是认识一位茶艺师叫” 草薰 “,她说这名字自带焙火气 —— 原来草字不是不能美,而是要搭配足够重的意象来平衡,就像水墨画里总要泼墨压住留白。
有次在植物园看见名牌写着 “芣苢”(车前草的古称),突然觉得我们可能错过了太多。古人用 “萱草” 忘忧,拿 “蓍草” 占卜,这些字现在却躺在字典里积灰。或许某天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新生儿叫 “牧野” 的爸爸解释:”不是丰田那个,是让野草自由放牧的意思。”
帮朋友改完名字那晚,我梦见自己变成《诗经》里 “野有蔓草” 的那株草,露水在叶尖上滚来滚去。醒来后翻通讯录,发现列表里藏着 “萌”” 茵 “”荇”,它们像从水泥缝里钻出来的绿色小数点。起名这回事啊,说到底是在传统和欲望之间找平衡 —— 但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 “草” 字头也会迎来自己的文艺复兴,毕竟连 “丧”” 废 ” 都能变成流行词了。